转自:上观新闻
上周末,“苏超”(即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6轮比赛结束,积分榜迎来更新:少赛一场的南通队重回榜首,重夺苏超“南哥”称号。再看此前的“太湖三兄弟”,苏州队与南京队的江苏“一哥”之争以平局收场,苏州队依旧未尝败绩;无锡队2∶0扬州队后,与苏州队一样,同积7分;常州队则以0∶0战平淮安队,虽仍为“副班长”,但也拿下了首分。
赛场表现之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苏锡常三地早已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先后放出“大招”,布局未来三年足球发展。6月11日,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向10个县区板块转发《苏州县区级足球青训中心建设工作指南(2025—2027年)2.0版》;6月12日,无锡市政府第61次常务会议审议了《无锡市足球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无锡市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7月2日,《常州市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出台。
如此来看,不妨研究一下三地出台的足球发展政策:
今年5月,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苏州39所学校上榜。苏州出台的工作指南,聚焦青训,提出将用三年时间完善县区级足球青训中心建设。具体来说,该工作指南提到将足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保证每周至少一节足球课。同时要求,各地要完善竞赛体系,构建校内竞赛、校际竞赛、县区级竞赛等多层次的竞赛体系,组队参加市级以上比赛。此外,明确球员选拔和输送的保障通道——一方面,至少布局6所小学、3所初中和1所高中,畅通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631”一条龙足球特长生升学保障通道;另一方面,青训中心要加强与职业俱乐部的合作,为优秀球员提供进入职业俱乐部梯队的机会。
7月2日,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主持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研究充分发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撬动作用。会议强调,要按照《无锡市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安排,精心做好组织保障,充分释放撬动效应,促进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虽然无锡的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内容尚未披露,不过从此次会上或可看出些端倪——会议指出,要挖掘运动友好型城市的“赛事+消费”潜力,建好用好体育公园等运动场馆,落地更多国家和省级训练基地,引进更多受众面广的品牌赛事,不断满足市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
相比之下,赛场失意的常州,可谓下定决心,迅速为未来三年足球发展擘画清晰蓝图。针对职业足球基础薄弱、优秀球员外流、青训体系亟待加强的现实,常州提出构建“选才—育才—用才”全链条生态体系,推动足球事业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常州将从社会参与、青训建设、职业足球、足球人才、场地建设、构建产业链、国际交流七个维度破局发展。在场地建设方面,将实施“金角银边”改造计划,新建、改建足球场地100片,全市足球场总量达700片,同时推动学校足球场地遵循“能开尽开”原则向社会开放,开放率力争达60%以上,破解“踢球难”,让绿茵场近在市民身边。
苏锡常三地政府自然深知“远水解不了近渴”,但他们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足球发展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他们也知道足球发展并非“一纸政策”便能够激活,但若能进一步明确发展线路,创造发展条件,鼓励全民参与,仍不失为“单点突破”,进而盘活全局的新尝试。
作为现象级赛事的“苏超”,成为全国各地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远至海南等地纷纷在观察、思考、总结苏超经验,同在长三角的安徽网友则呼吁举办类似的省内联赛。
其中,浙江媒体发出的思考很有代表性。有评论直指,江苏与浙江同为经济和体育大省,“苏超”爆火后,各地体育、文旅界闻风而动,触动最大的其实应该是浙江。为何这么说?文章给出答案,“坐拥全国领先的县域经济、深厚的体育传统与高端的场馆资源,浙江的足球‘浙超’、篮球‘浙超’等赛事历史其实远比江苏悠久,跟收获了这波泼天流量的邻居比起来,名副其实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
7月6日晚,2025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揭幕战打响。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互联网上的关注度,相比同日举行的常州队和淮安队的比赛要低了不少。也正如上述文章所说,“苏超”的破圈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浙江赛事升级的潜力和变革的急迫。
如此来看,有了发展和变革的紧迫感后,无论是苏锡常足球的“逆袭之路”,还是“浙超”的“追赶之路”,都值得持续关注。
原标题:《苏超让苏锡常“急”了?更急的却是邻居浙江》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任俊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