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在西宁,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正在悄然发生!今年以来,西宁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和文明乡风建设,引导城乡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不办或简办。如今,节俭文明成为了群众生活的新底色。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正在给人情减负,为幸福加分。
一盏清茶寄哀思
婚事新办,让爱情回归纯粹;丧事简办,让哀思更加真挚。这种转变,不仅减轻人们负担,也带来了文明新风气。在湟中区上新庄镇静房村,“茶饭四道”正将移风易俗的种子种进群众心中。
何为“茶饭四道”?一道茶:亲人离世后,家属第一时间向至亲好友报丧。待亲友陆续前来吊唁,在家中设置灵堂或简易的接待处,为到来的亲友沏上一杯清茶,以茶为媒介,传递对逝者的追思。二道菜:在丧事期间,精心准备两荤两素四个简单菜品,避免大操大办带来的铺张浪费。三道米:在祭拜当天,不大操大办,不设置复杂宴席,一碗米饭和四个简单菜品招待客人。四道面:下葬结束后,为亲友准备一碗面,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思念的长久。亲友食用这碗面,也有让大家从悲痛中慢慢走出,回归正常生活之意。
“以前办白事都需要‘拉席’,一桌最低也要七八百元,办不动也得硬办。现在的‘茶饭四道’,一场丧事下来成本只要350元,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是大好事!”村民林发明说道。
“移风易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实施奖励、进行宣讲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以户为单位,以点带面辐射至整个村。”静房村党支部书记谢海梅说。
殡葬大厅成为“新风阵地”
在“一碗熬饭办丧事”没有推行之前,湟源县大化镇池汉村丧事办理普遍为7天,杀猪宰羊、大办酒席、加上给“老师傅”、唢呐的费用,一场丧事需要花费三四万元。时间长、浪费严重、经济负担重的现象很明显。
2021年,为解决老百姓办丧事难、殡葬地方缺、场地条件差等难题,池汉新村筹措建立了全县第一个村级殡葬服务中心,配套设施齐全,免费供周边村民使用,村民只需缴纳使用的电费、自备菜品即可。自该服务中心建成以来,村里的丧事办理更加规范了:严格控制丧葬费用、规模、标准,丧事办理控制在3天,倡导不吹唢呐放哀乐、“一碗熬饭”办丧事。“以前在红白喜事上,大家的攀比心理很严重,随着移风易俗的深入,大家也逐渐意识到改革是件好事。”村党总支副书记吴延业说。
据了解,今年截至目前,利用该殡葬服务中心实行“一碗熬饭办丧事”的就有8户。自建成以来,该殡葬服务中心已为周边900余户提供丧葬服务。
“汤米三碗”中的文明实践
来到城北区马坊街道盐庄村,这里也悄然掀起了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汤米三碗”。
所谓汤米三碗,就是一小碗米,一碗肉菜,一小碗酸辣汤。质朴的饭菜既减轻了办白事的经济负担,而且管饱不浪费,还可以“打包即走”,给村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
过去,盐庄村每逢白事,村民们往往需要四处奔波,找场地、租帐篷、请老师傅、备宴席,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是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2016年,盐庄村建成了丧葬用房,并配备了桌椅板凳、做饭用具等必备物品,完成了“煤改电”改造,村民只需承担水电费即可。目前,盐庄村的丧葬用房正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升级改造,预计9月底改造完成。
“我们村办白事一直都有‘汤米三碗’的形式,今年更是得到了全面推广,还写进了村规民约。今年村里办白事的有五家,全部采用了‘汤米三碗’的新标准,算下来节约了9万元左右。”盐庄村党总支书记洪万云说。“为了全面推进移风易俗,我们还利用主题小品、快板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很受村民们欢迎。”
直播间里掀起“乡风变革”
走进大通县东峡镇仙米村,仙米村党支部书记陈玉柱告诉记者,这里即将开展一场关于移风易俗的直播。
“不讲排面不攀比,全家老少都欢喜;丧事简办不铺张,立身行道孝为先……”当日16时许,直播准时开始,不少网友接连涌入直播间。
据了解,该直播间于2023年7月上线,是青海省首个村级移风易俗网络直播间。村“两委”“四会”成员、网络主播、乡贤能人等群体通过讲故事、讲政策、展才艺等形式开展直播。目前,该直播间的直播次数已达到20余次,观看直播总人数达60余万人,单场观看人数最高能达到2至3万人。
为了积极推进移风易俗,仙米村在充分尊重传统民俗的基础上,提倡“厚养薄葬”“四碗吃包子”、不请“老师傅”念经、不请专人奏乐、缩短丧事天数的做法,有效杜绝食物浪费和相互攀比的现象,“生前多孝敬、逝后从俭办”已被群众接受和认可。
从“大操大办”“大摆宴席”到“一碗熬饭”“汤米三碗”,从挨家挨户上门宣讲再到利用直播间扩大宣传效应, 这些变化是西宁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文明新风正缓缓吹向高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