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俞黎新
本报讯 “能帮帮我们吗?”近日,吴兴区护苗中心来了一对母女,母亲拉着14岁的女儿,站在中心大厅里焦虑地说:“这孩子因为期末考试没考好情绪很差,这几天老跟我吵架,还说要离家出走。”
这已是暑假以来该中心接待的第4起主动求助案例。初步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当即为母女俩预约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指导。“以前都是我们找家长,现在主动上门求助的情况越来越多了。”工作人员说。
吴兴区护苗中心是我市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罪错行为分级矫治工作的试点之一,于去年7月2日揭牌成立,聚焦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服务,包括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者、流浪在外少年、存在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1年多来,共有236名护苗对象、323人次接受了关爱帮扶。
走进该护苗中心,记者看到,中心被划分为教育学习区、普法宣传区、拓展活动区三大功能区。在档案室内,负责中心运营的乐家社工负责人郎燕萍正在梳理总结未成年人小旭(化名)的矫治档案。16岁的小旭第一次到护苗中心,是因为合伙“拉车门”盗窃被抓。由于未满18周岁且是初犯,公安机关依法作出拘留不执行决定,并将他送至护苗中心,让他接受矫治教育。
“罪错未成年人一般都存在法治观念淡薄、对未来迷茫等特征,且常常伴随一些心理问题。”吴兴区公安分局派驻民警杨华介绍,针对这些共性问题,中心特别设置了警示教育、法治教育、心理辅导、人生规划、感化教育等课程,帮助他们重回正轨。
跟大部分被送到中心的未成年人一样,小旭起初对这些课程并不“感冒”。但后来,他却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令杨华高兴的是,当旧日“兄弟”再度邀约时,小旭坚定地拒绝了。做了12次咨询后,小旭决定回老家好好生活。
“我们秉持接纳、共情、抱持、保密的工作原则,致力于为每一位青少年‘去标签化’,以专业力量和温暖关爱,为他们的成长护航,助力他们破茧重生,共同探索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杨华说。
目前,吴兴区在每个乡镇(街道)、社区、学校都建立了“护苗工作站”或“护苗工作室”。孩子在护苗中心完成矫治后,其所在乡镇(街道)、派出所、学校等还将长期跟踪,全方位帮助孩子重新回归学校、社会,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再次违法犯罪。据统计,今年以来,吴兴区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同比下降24.1%,重新违法犯罪率下降5%。
下一篇:诗画江南绘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