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晶
7月4日7时,曹成彪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的邮政局。他熟练地将报纸分好,送到镇上的各单位后,又回到邮局分拣邮件。
“投递工作虽然平凡,但要干好并不容易。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才能确保每个邮件都能及时、准确地送达目的地。”曹成彪说,特别是在处理高考录取通知书这类特殊邮件时,他总是慎之又慎。
2007年夏天,曹成彪负责投递一封来自北京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着“西海镇德吉村索南扎西收”。按照地址,他先赶到德吉村,没想到索南扎西一家人都不在村里。
海晏县地处青海省东北部,辖区内草原辽阔,牧民定居点分散,快递派送本就不易。而录取通知书这样的“重要物件”,按规定必须本人签收。曹成彪心里清楚,这封薄薄的文件袋里装着的,是一个牧区孩子十几年寒窗的期盼,必须亲手交到他手上,半点差错都不能有。“那时牧区道路不太好,通讯没有全部覆盖,藏族重名多,为了不出错漏,我们专门去海晏县教育局招生办查看索南扎西的照片、身份证号等等。”曹成彪回忆道。
看着手中的文件,曹成彪犯了难,这时村里有老人说:“是不是去夏窝子(夏季放牧点)了?”随后,曹成彪将此事上报,他便和五六位同事兵分几路扎进草场。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零星的藏式民居就像撒落的珠子,谁也说不准要走多久,才能撞见一户人家。“您认识索南扎西吗?他考上大学了,有他的录取通知书。”只要看到有人,曹成彪就上前打听,牧民们大多摆摆手称不知道。碰上语言不通的时候,他急得直打手势,心里只盼着能快点把这份文件安全送到。
7月的高原,太阳毒辣辣地烤着,曹成彪的衣服湿了又干,留下一圈圈白碱。已经是第3天了,再找不到,可怎么好?终于,前方出现了牧民的身影,他赶忙把车停在路边,徒步迎了上去。隔着一段距离,曹成彪看见一个穿藏青色藏袍的小伙子正坐在牛群旁,膝盖上摊着一本书。“索南扎西?”他试探着喊了一声。
小伙猛地抬起头,手里的书“啪”地掉在草地上。当姓名、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都核对无误后,曹成彪从包中掏出那封印着“中央民族大学”字样的录取通知书,瞬间,索南扎西的眼眶红了。
“我考上了,我真的考上了……”索南扎西的声音带着哭腔,接过通知书的手微微颤抖。他的阿妈从帐篷里跑出来,捧着通知书反复摩挲,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念叨着:“我们扎西,真的走出草原了。扎西德勒、扎西德勒……”在一声声感谢中,曹成彪完成了这项神圣的使命,看着索南扎西一家人喜极而泣的模样,他觉得这几天的奔波都值了。
“我记得上班第一天,我的老师杨海虎就叮嘱我说,不管是送货物还是信件,一定要细心,这些信件里藏着的是一个个普通人的期盼。那时候,邮件里常有家里给孩子寄的生活费,有给亲人治病的救命钱,每一份都重得很。”曹成彪郑重地说。
每天往返40公里,服务5个村、78个投递点,曹成彪记住老师的嘱托,将一封封信,一份份汇款单,一张张录取通知书,完好无损地送达到牧民群众手中。每当看到帐篷前迎出来的身影,看到村民接过邮件时眼里亮起的光,那些在烈日下晒出的汗珠、在寒风里冻僵的指尖,仿佛都有了分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成彪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昔日的毛头小伙渐渐成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原来送报骑的自行车也换成了现在的智能邮车,变了的是岁月流转中的光景,不变的是始终坚守的初心。
现在,除了分拣快递,曹成彪还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主题邮局担任红色讲解员。
“我们是‘邱小姐’的娘家人,‘她’出嫁到新疆了,宴席我们还没吃上一口呢……”主题邮局里,曹成彪诙谐的话语引得游客都笑了起来。原子弹是怎么运进新疆马兰基地的?沿途的安保工作又是如何开展的?他总能绘声绘色地讲述,让“两弹一星”精神变得鲜活可感。
“半个多世纪前,数万名科研人员、技术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从五湖四海奔赴至金银滩,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造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2018年,我承包了原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对外运营,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让更多人了解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曹成彪说。
27年,700多万份报刊,162万余件信函,39万公里,以及数不清的各类邮件。无论数九寒天,还是盛夏酷暑,在乡间的巷道里,在广阔的草原上,总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邮件就是使命,责任重于泰山。”曹成彪凭借着对工作的热爱与责任,坚守在邮政岗位一线,始终保持着零失误、零客诉的记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无私奉献、真情服务,默默守护牧民群众的乡情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