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网
【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王洋 李玉兰 胡晓军
暑假伊始,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美术馆馆长陈雨青忙得不亦乐乎,“小小传承人”芦溪农民画公益班开班了。“农民画是芦溪亮丽的名片。我们在假期开办绘画课堂,让孩子们通过画笔了解家乡文化。”陈雨青告诉记者。
芦溪农民画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画家从赣西民间民俗文化中取材,用夸张又拙朴的笔触记录乡土人情、日常生活。
“芦溪农民画发展之初,芦溪成立11个乡镇文化站和百余个村级文化室,定期组织培训,展出画作,推荐优秀作品‘走出去’。如今,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县的背景下,我们推动成立芦溪县农民画协会,以政府引导、协会组织、画家参与的形式在全县铺开,让芦溪农民画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芦溪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彭友元介绍。
芦溪县美术馆开设了公益绘画培训班,邀请本地画家进行培训,举办绘画沙龙、采风学习等活动,并在学校、社区设置培训点。
“2017年起,我们每年组织各学校美术老师、公益绘画班学员等有绘画功底的年轻人参与芦溪农民画专题培训。参与培训后,美术老师在任职学校开设农民画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作农民画,做到代代相传。”芦溪县农民画协会会长李海平说。
芦溪县源南学校有一面师生共同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农民画校园墙。“农民画起于乡土,植根乡土。我们是一所乡村学校,学校的美术老师是农民画协会会员。学校编写校本教材《学画农民画》,开设农民画必修课,成立兴趣小组,定期邀请本地画家授课,坚持10多年了。”源南学校校长李娟指着墙面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化的代表,我们引导孩子画出每个节气的生活,让他们在绘画中增加对乡村的感情。”
芦溪县特殊学校的美术老师熊浩进也因培训与农民画结缘。走进学校,每一层楼的墙绘、展示栏、宣传语等都是农民画风格。“每周开设农民画课程,并给学生发一个绘画本,让他们把日常生活画下来,此外每个学期熊老师带学生绘制一幅大型墙绘。这些孩子在绘画中展示天赋,变得更自信。”学校校长刘小清说。
传承需要创新,芦溪农民画探索绘画材料、绘画形式等领域的突破。陈雨青还拿出了一些文创产品,有雨伞、本子、钥匙扣、拼图、冰箱贴、镜子、帆布袋等,“我们学习瓷板画、漆画,通过让不同材料与芦溪农民画碰撞,不断创新。”陈雨青说。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8日 16版)
[ 责编:王文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