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哥,你们班电耗咋控制的?每吨锌比我们低8千瓦时!”7月4日清晨,河南豫光锌业有限公司锌业二厂电解智控室内,运转三班班长张二营盯着实时跳动的班组数据屏,拽住刚交班的一班班长王军追问。
张二营的话音刚落,该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郭雯雯,攥着纸质交接班报表走进来,眼前的场景让她回想起两年来逐行敲代码的日夜:2023年3月接下数字化任务时,她曾在堆满图纸的办公室一扎就是3个月。当郭雯雯提出“把周报表变日报”时,老调度员王宝君拍着报表说:“干了36年,手工账最靠谱。”她没多争辩,连夜用代码跑了3组历史数据,当屏幕上自动生成的日报与手工账误差为0时,老师傅沉默了。
凭借这股较真劲儿,郭雯雯带着团队用3个月搭起数字单元,把70%依赖手工的周报表数据,变成了可自动关联的电子日报体系。
为了完成数据关联攻坚,她常揉着酸涩的太阳穴紧盯电脑屏幕,发现一处逻辑错误就立刻致电信息中心,整整半年反复核对每个关联项,终于让报表体系实现“一键生成”,效率提升超60%。过去3个人花4小时核对的周报表,现在点击鼠标几秒生成。
当智能报表体系落地后,她在生产例会上突然提问:“报表只是数据堆砌,能不能建管控模块实现综合管理?”这个疑问催生出数字平台构想。此后3个月,她带着团队对照公司成本表设计日成本核算,参照阿米巴模式编制工段结算表,甚至把班组产量、辅料投入等数据与职工出勤挂钩,实现“结算到岗、核算到人”。团队成员常自嘲“做梦都在调报表公式”,而她始终守着底线:“每个数字都经得住推敲。”
在数智化发展部支持下,她主导的展示平台最终以“流程图+趋势图+数字提醒”同屏呈现:电解槽电压异常时秒级报警的红灯、原料库存周转率提升40%的绿色箭头、班组阿米巴创效差距的柱状图……这些可视化数据让一线工人能对着屏幕算出“明白账”,也让车间形成“谁都不愿在大屏上落后”的氛围。
站在智能设备林立的电解车间,郭雯雯望着实时刷新的生产数据屏目光坚定:“数字化不是终点,而是持续探索生产与数据深度融合的新起点。”当传统制造业正经历从“经验作业”到“数据驱动”的变革,她敲下的每一行代码、调通的每一个公式,都在成为这场转型中最坚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