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广东开平市的银都拉玛(开平)高性能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都拉玛)的一项发明——一种加捻机使用电机的拆卸装置,被授予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在该公司,此项装置被广泛使用,每年为公司节约维修费用约10万元。
这项发明是由银都拉玛的一线员工和技术骨干共同完成的,李徐晓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李徐晓进入银都拉玛公司担任操作工,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他已经成为技术骨干。
在银都拉玛,像李徐晓一样,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行家里手的员工不在少数;由一线员工提出改善建议,公司组织力量完成建议的落实,实现成果转化亦不在少数。
员工是行业进步的推手
银都拉玛自1996年成立以来,就把“创新基因”根植在每一位员工的身上。“员工不仅是操作者,更是行业进步的推手。”银都拉玛工厂厂长周会东表示。
为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银都拉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在评价落实方面,对于员工的现场改善建议,分为不同等级进行评价。首先由车间负责人对建议进行初步评价,价值一般的建议,由车间负责人直接确定采纳;价值较高的建议,由公司各部门组成专业团队进行评价;对需要技术人员参与改善的建议,公司则会组织技术人员和提议人员组成团队,一起完成项目。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银都拉玛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系统,收到来自员工的有效改善建议4264项,比2023年增长10%。
一线员工更清楚哪里需要改善
“改善建议来自一线员工,作为工具的使用者,他们更清楚哪里需要改善,而技术人员则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其完善。”据捻织车间经理严征飞介绍,2025年,该公司通过改善建议所取得的国家专利有4项。
在奖励制度方面,银都拉玛对员工被采纳的现场改善建议,分为四个等级进行奖励。每个等级都有不同的奖励积分,在月底给予绩效奖励。此外,公司还每月对当月被采纳的现场改善建议进行评比,宣传月度的优秀建议,给予奖励;每年还会评出年度的优秀改善建议。“通过奖励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员工参与现场改善的积极性主动性。”周会东说。
将创新思维融入到日常工作
为方便、鼓励员工参与现场改善,银都拉玛不断完善提交建议途径。“原来是在厂区、车间设意见箱,2021年公司自主研发的提交建议系统上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产生想法就可以直接在系统内提交。”严征飞说,目前该系统已经从1.0版升级到3.0版,“员工提出建议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银都拉玛看来,创新有很多方面,并不只是技术革新,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等等,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是创新。
“我们将创新思维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让每一名员工都参与到创新中来。”周会东介绍说,银都拉玛坚持通过开展持续培训,让每位员工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使用的工具等 “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员工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发现影响工作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他说,“通过全员参与创新,团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产品质量提升了,废品率降低了,实现了公司和员工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