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方证实,傅国涌先生于今日(7月7日)凌晨辞世,享年五十九岁。1967年,傅国涌生于浙江乐清,历史学者,自由撰稿人。多年来,先生多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言论史和知识分子)、青少年教育等问题。出版包括《金庸传》《百年寻梦》《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寻找中国之美》等多部作品。
他的阅读非常广泛,从中国现代文学到世界文学,从美学再到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这些看似“无用”的阅读将他带进一个更深沉辽阔的世界,“我对山外世界的想象不再停留在秦皇汉武、水浒三国,也不再停留在郁达夫、沈从文或拜伦、雪莱,我开始为古希腊以来一代代智者的思考所折磨,我渴望融入他们的阵营中,与他们站在一起。”
他也渴望更多的人可以加入这个阵营。2017年,傅国涌回归母语教育,在杭州创办“國語書塾”,实践以母语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为少年们铺就一生的人文根基,将他们带进一个更辽阔的世界。
生前,他非常关注教育问题。在他看来,教育不应只追求成功,而是追求成全人。在傅国涌的印象中,那时的学生还很淳朴,不急功近利,有着对知识纯粹的渴望。到了今天,整个时代已经变得非常功利,许多人读书精于算计,义无反顾地奔着实用的东西去,有着明显的功利性,人成了考试的机器,而历史并不能带来直接的利益。
“在重应用、重技术的时代潮流中,历史是一门边缘化的学科,包括历史在内的整个人文学科都不被关注和重视,这是教育制度设计和整个社会环境导致的。”
“文科不考公就是销售”。不久前,张雪峰对文科就业的发言登上热搜,文科“无用论”再掀热议:替代性强、AI能取代、毕业即失业……文科真的这么“不实用”吗?
莫言在诺奖晚宴坦言:“文学的确没什么用处。”但他紧接着点破:“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我们是否习惯了用“实用”这把尺子,去丈量一切价值?有些“无用”,恰恰藏着不可替代的大用。
“无用”之物的力量远超你的想象。爆火的Labubu玩偶,核心价值是实用吗?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说得好:不!是它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情绪价值才是刚需。就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汤拥华教授的毕业致辞《像我们这样想不开的人哪》所说,人总有“想不开”“出神发呆”时。漫天飞雪看似“浮夸无用”,却能触动心灵深处。这“无用”的瞬间,正是我们对情绪价值的本能追求。
文学,看似无用之物,对我们的人生却有着深远的滋养。那些背诵过的诗词、读过的名著,年少时或许懵懂。但岁月流转,重游校园,才懂“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怅惘;见父母白发,方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的重量。
文学潜移默化塑造思维,丰盈情感,教会我们体悟人生。它的“无用”,正是滋养灵魂的沃土。
“为什么艺术很美?因为毫无用处。为什么生活丑态百出?因为全是目的、企图和用意。”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这句话,在这个追逐有用和功利的世界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别再用“实用”的窄框,去低估文科那看似“无用”的磅礴力量。无用之用,方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