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我国医药行业继续承压,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总体收入已连续三年出现下滑,但百强企业出口交货值显著回升等行业积极势头也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百强企业持续加码创新。2024年,百强企业平均研发费用达8.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13家企业研发强度超过15%;创新回报进一步显现,我国当年共获批48个创新药物,其中12个来自百强企业,多家本土创新药企凭借国际授权收入,拉动位次上涨。
近日,在2025年(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上,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公布的《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企业》显示了上述信息。
业界观点认为,前100位企业的业绩表现和结构特征是医药行业运行状况和结构性变化的重要投射。当前,产业生态正经历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的结构性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外资药企本土化突破、本土企业创新转型和生物药快速布局三大趋势或将重塑头部企业竞争格局。
百强企业出口逆势上涨
“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企业”即行业通常所说的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其数据来源和统计依据分别为工信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医药工业统计年报》和《2024年医药工业统计调查制度》。
2024年,我国医药行业继续承压。当年,前100位企业的总体收入为10049.7亿元,已连续三年回落。
“这一变化说明前100位企业和众多企业一样,面临着市场供需变化与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正在经历艰难发展的阶段。”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任郭文解读说。
按照《“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25年,规模效益稳步增长。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工信部此前数据显示,2020年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比重已超30%。工信部党组成员谢远生在会议期间进一步揭示:2024年,我国医药工业占工业总量3.7%,31家医药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200亿元。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截至去年,行业集中度总体保持稳定。自2018年首次突破30%以来,该指标始终在30%至36%区间波动,2024年较2023年下降1.1个百分点至 33.8%。
针对这一微幅调整,郭文认为,并不意味着产业集中度有走低趋势,而是医药行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正经历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的结构性调整过程,体现了产业生态的持续优化和竞争格局的良性演变。
在众多行业宏观指标中,前100位企业出口表现亮眼。经历连续两年负增长之后,2024年前100位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呈现显著回升态势,同比增长9.4%,与行业整体承压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增长主要缘于三个关键驱动因素:全球医药市场需求回暖、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的优化升级。此外,新兴市场不断开拓,对以东南亚、中东、非洲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也逐渐成为医药产业新的增长极。”郭文称。
国家医保局价采中心副主任王小宁近日表示,2024年中国药企完成了超过90笔的海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超过了500亿美元。
根据方正证券相关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首付款已超过25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近500亿美元,与去年全年水平几乎相仿。
业界普遍认为,从行业基本面来看,医药企业“出海”寻求增量还有很大挖掘空间,中国药企的创新实力也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出海能力。
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出海”的环境和支持政策也有望持续改善。在前述会议期间,有关部委也相继释放出利好信号。
谢远生表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将深化三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提升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彰显大国实力担当,努力支持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
中国医药监管也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我们坚持技术标准国际化,支持全球同步研发和上市,推动中国研发药品获得国际认可。”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副司长蓝恭涛在会议期间提到。
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再创新高
2024年,在业绩增长持续承压的大背景下,前100位企业仍在持续加码创新,平均研发费用达8.3亿元,同比增长6.3%;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8.2%,两项指标分别是十年前的3.2倍和2.0倍。
其中,有13家百强企业去年研发强度超过15%,7家超过了20%。而按照工信部制定的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在10%以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石药集团、长春高新等企业在当期业绩回落下,仍保持较高研发投入,体现了前100位企业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仍然坚定加码创新投入,为长远发展蓄力。”郭文补充说。
如果从区域布局来看,第一财经注意到,在2024年前100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五地区(北京、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中,江苏、上海和山东三地的前100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和“利润总额占比”。
2024年,创新产品新增销售对企业竞争力的积极效益也得到显现。当年,我国全年共获批48个创新药物,其中来自前100位企业的贡献有12个,包括多个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突破性疗法,如全球首个融合抗PD-1/CTLA-4双抗组合疗法艾帕洛利托沃瑞利单抗注射液、全球首个双周超长效DPP-4抑制剂考格列汀片等。
行业竞争格局也因此悄然发生改变。
“在行业竞争加剧和创新转型压力下,我国医药企业加速分化。”郭文说,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实现双增长的企业有42家,其中15家企业两项指标增幅超过两位数;而两项指标双下降的企业达31家,其中17家企业降幅超过10%。
郭文说,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路径的不同。从行业实践来看,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源于三个维度,其中之一就是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通过研发突破和专利授权实现业绩增长。
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在会上披露,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创新药达到43款,其中由中国企业研发制造的有40款,跨国企业研发进口3款。
创新因素也为前十的归属带来新鲜血液。2024年,国药集团连续五年蝉联榜首,华润医药与齐鲁制药稳居第二、第三;远大集团与复星医药位次互换分列第四、第五;石药集团则继续位居第六,但当年七至十位出现显著变动。
新晋企业占据这三席:诺和诺德(中国)凭借GLP-1受体激动剂司美格鲁肽及新一代胰岛素产品的市场表现首次跻身前十,这也是近5年来首次有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恒瑞医药以49.6%的创新药收入占比强势回归,彰显其研发转型成效;正大天晴则得益于其近年获批上市的生物类似药和新药,以及引进的高价值产品。
“这三家企业分别代表了外资药企本土化突破、本土企业创新转型和生物药快速布局的成功范式。”郭文说。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