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鸡,还有小面窝,香喷喷的鸡冠饺,吃得你笑呵呵。我们武汉人过早,每天不重样,你吃上一个月都吃不完……”从一间间钢琴自习室穿梭而过,一段节奏轻快活泼、曲调起伏紧密结合的湖北小曲传入耳畔。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在江汉大学师生服务中心的大厅见到了武汉说唱团湖北小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俐玲,她正带着第6期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班学员演唱湖北小曲《过早》。这首《过早》采用地道的武汉方言演绎,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场的听众无一不惊叹于其“唱中有奏、奏中带叙”的独特魅力。
自2018年起,江汉大学已成功举办六期湖北曲艺非遗传承人研培班。截至目前,累计培养学员240余名,涵盖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湖北小曲等本土曲艺门类,实现了“一期培训带动一个地方曲艺社团”的显著成效。
在这里,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同时也不乏融入现代元素的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活态传承”之路。一场关于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徐徐展开。
三百年湖北小曲焕发新生
“我之前是一名不会说武汉话的武汉人。”海军工程大学幼儿园教师李龄滨这样介绍自己。这位北方曲艺科班出身的教师,通过参加江汉大学非遗研培班,完成了从北方曲艺到湖北地方曲艺的教学转型。
在第六期湖北曲艺传承人培训班的学习经历,彻底改变了李龄滨的教学方向。“一个月的封闭培训让我大开眼界。”他向记者回忆道,“我们不仅得到曲艺界一线大咖的亲自指导,更系统学习了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评书等地方曲种。”
回到工作岗位后,李龄滨将湖北地方曲艺融入教学,创编了适合儿童的曲艺节目,孩子们口中的“妈妈,我要个锅灶”等方言表达,让传统文化以最生动的方式回归生活。
最让李龄滨欣慰的是,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在舞台上一捧一逗说相声,青年教师也开始尝试湖北小曲表演。“这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他表示,“不仅要培养专业演员,更要培养新一代的曲艺观众。”
作为武汉说唱团湖北小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俐玲曾担任江汉大学非遗研培班的多期指导老师。“最让我欣慰的就是亲眼见证学员们的成长蜕变。”姚俐玲告诉本报记者,第一批学员如今已成为省级传承人并开始带徒授艺,到第四、五期时,优秀学员已成长为新一代指导员,真正实现了“以老带新”的良性传承循环。
在传承实践中,姚俐玲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谛:“在传授湖北小曲等地方曲艺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在不断成长。每一期教学后的反思与改进,使我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可以说,非遗传承既是育人,也是育己。”正是这种持续精进的专业态度,加上江汉大学提供的宝贵平台,让她在今年成长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六期非遗研培班的实践中,姚俐玲探索出了一套让300年历史的湖北小曲焕发新生的有效方法。她首先强调要遵循艺术发展规律:“艺术成长需要时间沉淀”,以《过早》节目为例,学员们从最初拿不稳碟筷的生疏状态到最终在舞台上完美呈现,通常需要3到5年的积累过程,而精心设计的封闭式集训则能有效加速这一成长进程。在传播方式上,姚俐玲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将经典曲目《黄鹤楼》改编成适合抖音传播的MV版本,并创作了2024年登上央视《万事大集新春大联欢》的创新作品,这些实践印证了她的理念:“只有先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他们才会主动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针对传统汉滩小曲“曲高和寡”的特点,姚俐玲还提出了优化表现形式的创新思路,主张在保留曲艺精髓的同时,通过简化曲牌、调整时长等方式,让古老艺术的表现形式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从而真正实现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最令姚俐玲感动的是学员的反馈:“一位学员在课后激动地说‘终于懂了什么是文化自信’。这句话让我深刻意识到:非遗传承需要与时俱进,让传统艺术在创新中永葆活力。”
高校研培成非遗“创新实验室”
江汉大学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邓斯博介绍称,在师资配置上,学校一方面邀请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担任主讲教师,保证教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发掘扎根民族地区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作为“在地实践导师”。这些来自民间的导师往往掌握着最具地方特色的表演技艺,他们的加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江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庄桂成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将继续专注于曲艺方向的非遗传承工作。在师资建设方面,已从最初的湖北省内选聘教师,逐步扩展到从四川、上海、福建乃至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师资。在学员招收方面,该中心制定了逐步扩大的计划:从主要招收湖北省内学员到即将试点招收湖北周边省市学员,未来逐步扩大至整个长江流域,最终面向全国招生。
面对曲艺传承中不同流派的风格差异,江汉大学非遗研培班探索出了一条兼容并蓄的发展路径。邓斯博表示:“我们采取‘转益多师’的培养模式,学员可以有自己的师承,但在研培班必须接触不同流派。”这一理念在湖北大鼓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湖北大鼓为例,张明智和付群刚虽均为湖北大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却形成了各自鲜明的艺术风格。庄桂成介绍称,面对这种情况,研培班通过巧妙的教学安排,既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又保证了教学的多样性。“当两位大家难以同台授课时,我们就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的形式,让学员能同时领略不同流派的艺术特色。”
江汉大学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何冬梅分享了团风班的实践经验:在团风班的实践中,浠水古书、黄冈善书与湖北大鼓同台展演,既展现了同宗曲艺的丰富性,又保留了各流派的独特韵味。
邓斯博认为,学界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十分清晰——不做流派之争的裁判,而是搭建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九字方针,确保了学员既能夯实基本功,又能博采众长。这种多元融合的教学理念,不仅化解了门户之见的困扰,更让传统曲艺在交流碰撞中焕发新的活力。正如何冬梅所言:“特色越鲜明,传承越有生命力。”
“研培计划彻底激活了我们学校非遗工作的格局。”江汉大学校团委副书记毛文君介绍,目前江汉大学已探索出了一套“三进”模式——首先是“进学分”,将非遗知识纳入课程体系,设置2个非遗必修学分,让文化传承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另外是“进社团”,成立非遗保护与研究社,打造学生自主探索传统文化的平台;最后是“进双创”,孵化学生非遗创新创业团队,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高校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于让青年学子成为主动的点火器,让青春智慧点燃传统的星火,而非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毛文君表示,当学术资源、青春力量与研培机制深度融合,高校必将成为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沃土。
传统文化不能丢,电子音乐、流行节奏也能加
记者注意到,江汉大学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班的学员构成正明显趋于年轻化。
“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培养年轻力量。”庄桂成向记者指出。2024年的第六期培训特别设置了年龄门槛,重点吸纳45岁以下的年轻学员,甚至出现了12岁的少年学员跟随父母一同参与的可喜现象。
“过去非遗传承人群体普遍年龄偏大,多在60岁以上。”庄桂成坦言,“但传承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培训班特意降低年龄要求,就是希望培养更多“传承种子”,让非遗技艺在年轻人中生根发芽。
庄桂成认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传承与创新看似矛盾却相辅相成。一方面,传承要求我们必须坚守传统技艺、曲目和表演形式的本质特征,如同文物保护般严谨——湖北大鼓的经典曲目《闹洞房》等作品,若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方言韵律、传统伴奏等关键元素,便可能造成文化基因的断裂。另一方面,创新则是赋予非遗当代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正如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吴健所做的探索:融入电子音乐、流行节奏等现代元素,这种跨界尝试能有效吸引年轻受众,避免传统艺术在时代变迁中边缘化。
“创新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江汉大学2021级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第六批“遗”脉相承志愿服务团队成员赵乐凡认为,许多传统曲目因方言障碍影响了传播效果,比如非本地人可能难以理解武汉话或传统唱腔,这就阻碍了人们对非遗的了解和喜爱。
“通过融入当代元素进行创新改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赵乐凡告诉记者,作为青年人,对姚俐玲老师将武汉过早文化用湖北小曲形式创新演绎的作品,这种贴近现代生活的表现形式非常有共鸣。当非遗以更贴近当代人审美的方式呈现时,自然能吸引更多人参与传承。
庄桂成向记者表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非遗保护核心在于“活态传承”。正如鱼要活在水里,非遗必须融入当代生活。因此,关键在于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探索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方式,实现自我造血。只有当非遗项目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