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美院的师生们走进成功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贵州绥阳双河洞,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座被誉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与“地心之门”的地下秘境中,同学们与亿万年地质奇观对话,探索自然美学与艺术创作的交融,同时见证了绥阳县依托溶洞资源打造的文旅新业态活力。
双河洞的自然景观堪称鬼斧神工。目前探明总长度已达到437.1公里、共有115个洞口相连通、纵深达912米,是“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世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位列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长洞。其地下空间犹如一座立体迷宫,拥有多层交错的洞穴系统。在历经亿万年岁月沉淀,碳酸钙溶液不断滴落、堆积,塑造出形态各异的石笋、石柱与石幔。在专业灯光的映照下,洞内光影流转,将乳白色的岩石晕染成斑斓色彩,恍若踏入梦幻般的地下艺术殿堂。
来自北京的油画系学生孙昊难掩激动,他告诉记者:“从绥阳的绿水青山,到溶洞内的喀斯特奇观,贵州的美让我震撼不已!不同于都市的钢筋水泥,这里的每一块岩石、每一道水流都承载着亿万年的时光,这种壮阔而独特的自然美学,是课本和视频无法给予的。”他表示,双河洞的立体空间、光影变幻与抽象形态,完美诠释了油画创作中追求的“美”,也为他探索艺术表现力提供了全新视角。清华美院的学子们深入双河洞,沉浸式感受自然奇观,为艺术创作积累珍贵素材。绘画系油画专业大三卢泰源惊叹道:“站在溶洞中,看着那些从视频里无法感知的钟乳石群,仿佛触摸到了时间的脉络。这些真实的质感和空间感,为我的创作带来全新灵感。”
近年来,绥阳县深度挖掘双河洞的自然资源优势,创新推出“溶洞+”系列新业态。当地依托洞穴独特的地质构造,开发出科普研学课程,让学生在探秘中学习喀斯特地貌知识;引入飞拉达攀岩、洞穴探险等极限运动项目,将险峻崖壁化作挑战自我的天然课堂;更举办溶洞音乐会、光影艺术展等文化活动,让自然奇观与人文创意碰撞出独特魅力。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古老洞穴焕发新生,也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此次清华美院“三下乡”活动,将课堂延伸至自然旷野,在双河洞的地质奇观与文旅创新实践中,既收获了创作灵感,也体会到自然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他们将带着这份独特的经历,用画笔与创意诠释自然之美,为艺术创作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
一审:洪英杰
二审:李 佳
三审:熊 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