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从乡村振兴到乡村创新,理想者们的乡村发展实践遵循着怎样的路径?手工匠人,民宿主理人,投资者和公益先锋,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时,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6月27日至29日,由乡伴集团与恩派公益联合主办的首届“理想者之会”在江苏昆山计家墩理想村举办,为期三天的活动涵盖43场专题,500多位创新实践者就残障就业、银发经济、乡村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热点话题展开脑力碰撞。
本次活动以“刚需创生”为主题,三天的时间里,来自教育、科技、投资、公益等领域的500余位社会创新实践者相聚于此,共同探讨解决社会核心需求的创新方案。活动的举办地计家墩理想村,是一个距上海1小时车程的村落,曾因整村搬迁沦为“空心村”,乡伴集团用十年时间将其从“空心凋敝”蜕变为“乡村振兴样本”,而本次活动的主论坛则选址在村内始建于1976年的老窑场,斑驳的红砖墙下,展开AI赋能、乡村振兴等议题的思想碰撞,50年的老建筑仿佛又恢复了活力与生机。
在主论坛上,老龄社会专家梁春晓指出:“银发经济并不等同于养老经济,所有产品都需要为老龄化社会重新设计。”乡村提供了一条银发经济的可选路径,养老也不再局限于城市之中,关键在于配套设施是否完备。微软代表朱益铭在论坛上分享了“一人创业”的模式,AI技术的创新发展可以让“单人+技术=全能团队”,从而助力个人实现创新发展。此外,厨尊创始人许承俊通过残障人士就业实践,诠释了“尊严重建”的社会价值;教育投资人王凯峰强调“流量要为价值埋单,而非让价值追着流量跑”。活动期间,渣打中国“Futuremakers社会企业助力计划”揭晓8强名单,8家优胜机构获得80万元发展基金,涵盖社区、养老、无障碍等领域,这一举措彰显了商业与公益融合的可行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还精心策划了9场特别活动,覆盖生命教育、文化传承等 “隐性刚需” 领域,亦吸引了不少观众的视线。“让文物慢些走” 将文物修复从“国家经费依赖”转向“公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激活历史认同的蓝海市场;“计家墩小动物友好公益展”以“人宠共生与社区温度”为核心,通过救助案例展、社区标准科普等互动,将小动物友好升级为可复制的社区生态模型。
回顾这场盛会,乡伴集团董事长朱胜萱表示,乡伴十余年的乡村文旅实践,逐渐意识到传统乡村文旅模式已渐入困境,这次理想者大会也是一次破局之会,探索“理想村+X”的创新路径。在他看来,理想村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社会创新的载体,未来将吸引数字游民、创新创业者和超级个体等新力量的加入,推动更多跨界思维激活乡村的无限潜能。恩派公益创始人吕朝则认为,不同于传统的乡村振兴或公益论坛,这次理想者大会聚焦“刚需创生”,就是要求参与者必须提出具体的社会问题,并通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区解决,从而探索城乡问题的创新路径。
据悉,乡伴与恩派公益计划将 “理想者之会” 打造为年度盛会持续举办,而理想村也将作为社会创新的实验场,汇聚更广的跨界力量,“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万千可能,自由发生。”乡伴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