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臣烈士像
井冈山报全媒体记者 邱抒芹 聂运筹 郭婷
“青山埋忠骨,壮志荡敌仇。”在冀中平原弥漫的硝烟中,有一位出生于吉安的指挥员故事尤为独特——他的武器不仅是枪支弹药,更有凝聚千钧之力的军号。他叫王先臣,从贫苦红小鬼成长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六军分区司令员。
1915年,吉安县永阳镇江南里陂村的一个贫苦农家诞生了一个婴儿——王先臣。16岁,他便追随父亲的足迹投身红军。父亲作为红军号手牺牲于战场,鲜血浸染的三键小号成了王先臣革命信念的起点。
红色征程中,王先臣的表现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关注,特意赠他一把崭新的号角。父亲染血的号角象征信念的源起,而领袖的馈赠预示着征途的方向。两把号角跟随王先臣走过长征,经历无数次战斗淬炼,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1938年秋,全面抗战的烽火已燃遍华夏。王先臣随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敌后,任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在战场上,他的号声穿透硝烟,令战士无畏冲锋,直面枪林弹雨。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烈士陵园讲解员赵英兰这样描述1945年5月那场惨烈的高地争夺战:当连队被敌人压制在山脚时,王先臣挺身而出吹响号角,号声悲壮激昂,指引部队成功击溃敌人占领山头,他虽身负重伤,但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奇迹生还并重返战场。
1945年7月1日,黎明将至,王先臣深入敌后执行侦察任务。这位身经百战的指挥员在战壕间穿梭时,突然被暗处射来的子弹击中要害。这位战斗一生的英雄做了最后一个震颤人心的决定:以颤抖的双手示意战友,取来了那两只他视若生命的军号。当战友将号角递到他怀中时,他以生命最后的力量紧紧拥抱……
本版图片由吉安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