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老虎脚爪是上海传统美食吗?是,也不是。
所谓“是”,理由:1925年4月9日上海《时事新报》的一篇短文在介绍老城厢小吃时便提到了老虎脚爪。算来,它起码在上海“混”了整整100年。存在了100年的东西,给它冠以“传统”两字,不过分吧。
所谓“不是”,理由:上海市绝大部分土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尚属苏浙两省管辖,其中相当部分菜肴、点心,不是被“招安”就是被裹带而进入“本帮”目录,老虎脚爪正是裹带的结果。为什么它不是“招安”而是裹带?因为上海有,外埠也有。我们目前能够确认它的原产地,当在扬州、镇江一带,不过,当地人更多、更文雅地称之为金刚脐、金刚麒或京江脐。你可以发现,这些名称用苏北方言念起来顺溜,换作沪语则拗口。同物异名,显示出各地对其外形的认知差异:脐,肚脐也,焦点落在凹陷部分;爪,爪子也,特征落在凸出部分。
欲理还乱的是,无论金刚脐还是老虎脚爪,其豁口都是5个,换言之,它们有6个“突起”,那就意味着有6个脚趾。呵呵,违背常识啊——老虎的前足是5趾、后足是4趾。6趾老虎,只能说它是老虎中的“王连举”(沪剧《自有后来人》,即京剧《红灯记》母本,里面有个叛徒王连举由于有只手长着6根手指而被红二代李铁梅识破);或曰,麒麟大多8趾、4趾,没听说有6趾的。很有趣,是不是?为什么老虎脚爪是6趾?我估计方便操作而已——对半开或偶数分割,要比奇数相对容易。是的,当初发明者做的是金刚脐,人家压根儿没想到后来七转八弯,变成老虎脚爪。制作老虎脚爪的基本方法:把和好的老面团揉成圆形;再在面团上等分地切三刀(深度约是面团的三分之一),呈六角状;稍作掰开,成虎爪模样;然后放入大饼炉烘烤若干时间,看到金黄与本白相间,便可出炉。
众所周知,大饼、油条、粢饭、豆浆,曾是上海早点界的“四大金刚”。这也许是大人的观点,在我们小孩子的心目中,必须“堂吃”的豆浆,不能算。当年得到小孩子认可的,也是“四大”,从他们念的顺口溜里可知:“大饼,油条,老虎脚爪,馒头。”老虎脚爪在上海人眼里的地位相当高,然而许多人少有机会接触到,甚至可能一生都没吃过。原因是实实在在的:卖老虎脚爪的摊点太少。在我印象中,如果说居家半径一公里范围内有五六家卖大饼油条的,那么卖老虎脚爪的恐怕没有一家;2公里内也难说有;3公里内才有希望。其中的缘由,我推测:跟大饼、粢饭相比,它投料稍多,敦厚扎实,费时费工,从而使成本水涨船高,卖得贵一点(我记得比大饼多1分钱至2分钱)。另一靠谱的说法:旧时的点心师傅在烤完烧饼后,对着尚未熄灭的炉火发愁……忽然灵机一动,将面团揪成剂子,再剪出5道裂口,就着余烬慢慢烘烤。这个过程长达五六个小时,难怪大多数人不可能轻舒猿臂,手到擒来。
当然,它的弱项也可转化为强项——外脆,内软,管饱,耐饥,宜贮,便携……在苏北一些地方,老虎脚爪被做成甜咪咪的。我比较地不赞赏,更喜欢原味——不加糖,或加极少的盐。这样的话,食者的注意力才会集中于它浓郁的焦香上面;对了,仿佛烤馕,甜或偏咸,口感都差点儿,唯有原味最具魅力。别人如何处置我不知道,记得自己吃起老虎脚爪来,绝不会拿起整只一口一口地啃食,而是一只趾头一只趾头地掰下、咀嚼甚至含在嘴里等化开后吞咽,回甘弥永,妙不可言。
可惜,我与老虎脚爪的缘分,已经断了四十多年了!(题图摄影/杨建正)
原标题:《晨读 | 西坡:老虎脚爪》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蔡瑾
来源:作者: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