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宜川路街道宜川三村第一居民区,社区干部们穿梭于楼栋之间,叩响居民家门,用常态化“四百”大走访,不断织就服务网。
“四百”走访“零距离”,服务根基更扎实
“走四百”成为宜三一委社区工作的基石和常态。在信息筑基方面,社区网格块长深入居民生活,通过日常走访详细记录人口构成、特殊群体分布等基础信息,动态完善“社区云”数据库,为精准服务筑牢根基,更在走访中主动作为。向居民耐心讲解垃圾分类、清理楼道堆物、禁止高空抛物和电瓶车进楼入户的危害,持续提升居民的安全与环保意识。 广泛征集居民对社区建设、设施完善的意见建议,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
社工拉近与居民的距离,让居民感受到关怀
“硬骨头”攻坚,多部门联手破难题
消防安全是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除常态化利用电子屏、微信群、“四百走访”进行宣传,开展巡查整治、培训演练外,居民区直面“硬骨头”,全力攻坚走访中发现的“老大难”问题。个别居民长期在楼道和家中堆放垃圾,不仅异味扰民、严重影响邻里生活,更构成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成为社区环境的“顽疾”。
街道联合多部门组建“攻坚专班”,打出组合拳:约谈子女协助劝导、联系专业回收人员处理垃圾、联合物业落实每日巡查、协调安装烟感报警器加强安全保障。近期,专班更抓住契机,动员并协助彻底清理垃圾,为社区安全和环境改善持续发力。
特殊老人,精准守护情暖“夕阳红”
走访的目光,尤其聚焦在社区的特殊老人身上。宜川路街道为每位特殊老人建立详尽的“一户一档”,记录个人信息、紧急联系人及生活偏好。一支由楼组长、党员、“第二梯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与老人暖心结对,提供代扔垃圾、代购生活用品等日常帮助。一张小小的“爱心联系卡”和冰箱贴,印着消防安全温馨提示、物业公司及社区民警的联系方式和紧急救助电话,成为老人的安全护身符。
居委制作爱心联系卡,方便社区老人咨询
针对独居老人“吃饭难”,社区创新探索“拾伙日常”模式,动员同楼退休邻居帮忙带饭,餐食参照社区食堂标准并与老人沟通确定,这样既解决了“吃饭难”,又密切了邻里情,更减少了老人独自用火用电的风险。
党员“随手拍”,小支点撬动大治理
社区治理的力量源泉,更在于激发居民内生动力。居民区党总支创新推出党员骨干“随手拍”模式。积极动员社区党员、“第二梯队”、楼组长和志愿者等力量,化身社区“眼睛”,在日常中发现群租、设施损坏等问题,通过“随手拍”即时“点单”,社区高效“接单”处置,结果及时反馈。这种高效响应机制不仅推动了矛盾就地化解,更在党员骨干的示范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社区共治,居民的归属感与满意度持续升温,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
从安全隐患的清除,到独居老人床头的一餐热饭,宜川路街道的温暖故事,源于脚步丈量民情的扎实走访,成于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精准服务。他们更用“零距离”的守护,为社区居民织就了一张充满安全感与归属感的社区幸福网。
原标题:《宜川路街道持续完善服务网,让居民幸福感更实在》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