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自2020年起,成立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重要载体,通过与青岛特锐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协同重构人才培养生态,带动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改革与创新,构建新型课程体系,精准服务山东省青岛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及我国新兴战略产业的需求,取得了显著成效。
打造适应区域支柱产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
为了适应青岛市区域经济的发展,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对专业结构实施了动态调整优化。
学院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突破传统专业群静态建设模式,以产业学院为枢纽,实现专业群与地方支柱产业链的实时动态响应。以与地方新兴支柱产业发展高度契合为目标,通过核心专业动态调整、支撑专业动态改造、教学资源动态配置、运行体系动态评估4个环节实现专业群结构持续优化,确保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同频共振。创建了“需求导向—动态响应—持续改进”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解决了专业结构与区域新兴支柱新产业发展适配性不足的问题。
学院将机械工程专业由原来的机制工艺及设备方向改造为智能制造方向、将车辆工程专业由原来的特种车辆方向改造为车辆智能制造方向、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方向重组为智能制造与工业信息化方向,动态响应、持续改进,形成以新工科专业为核心、以调整方向的专业为支撑、符合地方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的智能制造专业群。
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三位一体”新型课程体系
在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专业课程体系面临专业壁垒森严、教学内容滞后、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产业学院发挥核心作用,依据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需求,打破专业壁垒、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了“三级模块化教学架构—三阶递进实践路径—三动课程更新机制”的“三位一体”协同联动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动态化与产教深度融合。
“三级架构”教学模式。传统课程体系往往局限于单一专业,难以适应智能制造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为此,产业学院以模块化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基础共享—专业交叉—方向拓展”三级架构教学模式,确保课程体系既稳定又灵活适应产业变化。基础共享模块,是奠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石,整合通用基础课程,构建共享课程群,夯实学生跨学科知识基础,通过标准化课程包设计,使不同专业学生均能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基础理论,为后续专业交叉学习奠定根基;专业交叉模块是促进学科融合、培养复合能力的模块,围绕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工厂等产业热点,设置跨专业课程模块,如“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等,鼓励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组合;方向拓展模块可以对接产业需求,提供多元发展路径,依据智能制造产业链细分领域,设置个性化方向课程组,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同步;三级模块架构采用“积木式”组合模式,企业可定期建议新增或替换模块。
“三阶递进”实践体系。为破解传统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产业学院构建“基础技能—综合项目—企业实战”三阶递进实践体系,实现学生能力从基础操作到创新解决的阶梯式提升。学院基础技能实训阶段,学生主要夯实专业基本功,依托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开展智能制造基础技能训练,确保学生掌握行业通用技术;综合项目驱动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系统化工程思维,在产业学院内设立“智能制造创新工坊”,由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共同设计综合性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全流程任务,强化团队协作和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实战创新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产业问题的能力,学生参加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通过实战项目,学生不仅掌握先进技术,更培养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三阶路径层层递进,确保学生从“会操作”到“能设计”,再到“善创新”,实现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动方式”内容迭代。为应对智能制造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产业学院创新“重点带动、互联互动、动态滚动”的三动方式,确保课程内容持续更新。学院重点带动聚焦核心课程,推动体系优化,选择核心课程作为样板,通过核心课程的示范效应,带动相关课程群协同更新;互联互动则强化课程间逻辑关联,明确先修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调整交叉知识点,避免内容重复或脱节;动态滚动是在建立产业反馈驱动的更新闭环的基础上,每年开展产业需求调研,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岗位能力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智能制造主业群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近2年来,智能制造专业群毕业生在智能制造行业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对口度为86.63%,对当前工作岗位的适应度为97.94%。近3年,学院学生获国家和省级科技竞赛奖励800余项。
(陈昕晨 修 霞 常德功)
·广告
上一篇:培育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
下一篇:这个小海豚是哪个动漫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