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市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结构与全市产业发展相适应。
完善技能人才机制建设
构建“全周期培育链”
打造“金蓝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品牌,搭建“培训机构列单、企业选单、政府买单”和“院校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训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3+3”工学一体培训模式,为1401家次企业培训一线职工4.81万人次,涉及焊工、电工、汽车修理等32个专业(工种),实现企业技能人才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培训全覆盖。
全市现有全国技术能手、省市首席技师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821人,建成国家、省、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市级以上技能培育平台53家,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每年组织市级行业技能竞赛30余场,打造“技能兴威”职业技能大赛品牌,助力企业职工技能提升。
建成以技师学院为引领,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梯次发展的教育体系。全市技工院校开设机械、电工电子等10个专业大类、32个专业,建成威海市公共实训基地和智能制造、汽车装备等4个校企实训基地,构建起“1+4”技能人才实训体系,积极谋划向企业“量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全市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企业已有100多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30个,为企业稳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
拓宽技能人才上升通道
打造“立体化发展链”
推动技能人才培育国际化。2024年,成功组织首届中韩(山东)技能人才交流合作大会,促成中韩各方在技能人才培养、海外人才引进、学生实习实训等领域签订一系列合作协议。大会结束后,中韩院校之间、校企之间已开展跨国交流互访、现场宣讲和线上对接40余次,并制定2025年双向考察对接和学生联合培养项目21个,致力于打造技能人才国际化培育“先行区”。
全面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把技能人才评价权“放”给企业,建立“谁使用、谁评价”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累计组织各类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8万人次,发放各类等级证书2.69万本。
深化高技能人才与技术人才“贯通互评”,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贯通互评领域已经扩大到农业、工艺美术、技工院校等8个职称系列,共有41名技能人才获得相应领域的专业技术职称。
聚焦技能人才激励保障
完善“全要素服务链”
出台《加强新时代威海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二条措施》等文件,实施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职业拓展、成长进阶、激励示范四大行动。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体现技能价值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每年评选一批威海市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技能大师工作室优秀领办人等市级技能人才项目,颁发证书,兑现奖励;组织优秀高技能人才参加专家休假、首席专家进校园、项目评审等活动。为符合条件的100多名高技能人才发放威海“英才卡”,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交通出行等30项绿色通道服务,提升高技能人才自豪感。
(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威
海
上一篇:俄罗斯导演与观众深度对话
下一篇:蒲河廊道开启“低空观光”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