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蕊 通讯员 陈丽艳
王燕 济南报道
随着连续多日35℃以上高温天气,济南市各大医院急诊室里,因腹痛、腹泻、呕吐前来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与急症医学科副主任杜庆提醒,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市民要警惕“病从口入”,尤其要避免将食源性腹泻误认为普通受凉。
“食源性疾病,通俗来说就是‘吃出来的病’,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杜庆解释,夏季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感染性腹泻,占比超过食源性疾病的六成。
杜庆提醒,夏季腹泻诱因复杂,若出现发热(体温≥38.5℃)、黏液脓血便、脱水(尿少、口干、乏力)等症状,千万不能简单归因于“受凉”或“肠胃炎”,尤其是进食过生冷食物、剩饭菜的患者,应第一时间考虑食源性感染可能。
这些“隐形杀手”
就藏在餐桌上
为何夏季成为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期”?杜庆副主任逐一分析:“高温高湿环境为细菌滋生提供了‘温床’,特别是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在20℃—40℃环境中,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他指出,夏季常见的高危食品主要有三类:
冷藏不当的剩饭剩菜:“很多家庭习惯将剩饭冷藏,但冰箱冷藏层(4℃左右)只能抑制细菌繁殖,无法杀灭。”杜庆特别强调,蔬菜隔夜后亚硝酸盐含量会明显升高,肉类冷藏超过24小时易产生嗜冷菌,如李斯特菌,这类细菌甚至能在0℃环境中缓慢生长,老年人、孕妇感染后可能引发脑膜炎。
未彻底加热的熟食卤味:记者了解到,急诊室近期收治的病例中,23%与外购熟食有关。“卤鸡爪、凉拌菜、酱牛肉等熟食,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容易被污染,尤其是常温放置超过2小时的即食食品,细菌总数可能超标10倍以上。”杜庆建议,购买熟食应选择正规商家,食用前务必重新蒸透(水沸后持续加热10分钟)。
生食或半生食海鲜:杜庆提醒,沿海地区夏季海鲜消费量大,而牡蛎、花蛤、生鱼片等海鲜携带的致病菌,必须通过彻底烹煮(沸点以上持续5分钟)才能杀灭,“醉虾醉蟹、盐渍海蜇等生食方式存在极大风险”。
科学自救指南:
把握“黄金6小时”
“出现食源性腹泻后,正确的家庭护理,能为治疗争取时间。”杜庆总结了“三宜三忌”原则:宜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首选ORSⅢ型补液盐(药店可购),按说明书冲调,每次腹泻后饮用200-300ml,避免单纯喝白开水导致电解质紊乱。
宜清淡饮食:发病初期可进食小米粥、藕粉等流质食物,恢复期选择面条、鸡蛋羹等低脂少渣饮食,避免牛奶、豆浆(易产气)和辛辣油腻食物。
宜记录病情:详细记录腹泻次数、大便性状(水样便/脓血便)、呕吐时间、体温变化及进食可疑食物种类,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因至关重要。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杜庆强调:2小时内腹泻超过5次或持续呕吐无法进食;出现意识模糊、手脚冰凉、尿量减少50%以上等脱水症状;高烧持续超过38.5℃或伴有剧烈头痛、抽搐。
他特别提醒,自行服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可能导致毒素滞留体内,加重病情,“尤其是儿童和老人,更要避免盲目用药”。
急诊诊疗揭秘:
准确分型是关键
针对部分患者担心的“过度医疗”问题,杜庆详细介绍了急诊诊疗流程:“我们首先会通过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检测,判断感染类型和脱水程度,必要时进行粪便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是细菌、病毒还是寄生虫感染。”他指出,病毒性腹泻(如诺如病毒)具有自限性,主要通过补液治疗;而细菌性感染(如痢疾、霍乱)则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延长病程”。
他特别提醒家长,儿童感染后容易出现高热和惊厥,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夏季也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若孩子出现口腔疱疹,需与食源性疾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