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海云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三个文化带”之一。2022年初申遗成功的大兴区凤河传说项目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成为永定河高端非遗品牌之一,成为“新国门”背景下文化赋能、以文促旅、产业融合的“文化润滑剂”和“经济助推剂”。凤河传说是从远古时代就兴起的一种文化表达,是人们口头流传的题材多样而又充满幻想期许的叙事体故事,它们以大众化的语言和象征性的形式呈现。凤河传说非遗项目浓缩着大兴乡土之美和人文之美,演绎了凤河流域积极健康的人文场域,弘扬着时代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共同社会心理认同。
凤河传说的区域界定
从当今行政地理区域看,凤河流域(除源头南海子外)涉及的村庄主要是现在的长子营、采育和青云店三个镇,其中许多村是清代早期自东安县(今廊坊市安次区)划归大兴县的。凤河流域这些村落就是传说中的“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在凤河两岸散落的“文化基因”。
凤河流域特别是沿河两岸的村庄,在明代与清早期分别属于“蕃育署”、大兴县和东安县(今廊坊市安次区)。因此,明清凤河流域的广大村落应当属于此三者共治区域。此外,大兴在合乡并镇前,凤河流域数十个村属于长子营、朱庄、采育、大皮营、凤河营5个乡共治。文中讨论的地域范围特指明清大兴、河北省东安县(今廊坊市安次区)所含涉的凤河从源头到下游地域,故以凤河流域贯穿的北京市大兴东南部和河北廊坊安次区所辖镇村为限,包括西红门、瀛海、长子营、采育、青云店,方圆200多个自然村。
凤河传说的总体特征
凤河传说是一个跨度大、品位高、传播广、内涵深的非遗项目,其总体特征概括如下。
第一,广延的时空体现在历史长时段的积淀中。如果对凤河传说进行远距离考察,就会发现,它们如同雄浑古老的永定河、潮白河一样源远流长,流域宽广。到今天,可以说在西红门、瀛海、黄村、青云店、长子营、采育和河北廊坊地区的安次区,无处不有凤河传说的流播,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第二,开放的文化结构体现在核心结构的生长点。凤河传说的生成发展,都以比较定型的核心意象——凤凰为标志构成传说的原始形态。这种核心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活的系统,由此引出众多生长点,这些生长点在传说历史演进的生命场中,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形成的不同气质的社会群体(创造主体)相结合,形成一个突出的特征,即情节不断生成、扩展、追加,逐步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由单一型变成复合型,从而使整个传说呈现出蓬勃生机和庞大规模。
第三,多重的内涵体现文化元素不断交融的态势。凤河传说的发展是一个历时性和共时性并存的概念。凤河传说由于生成年代久远,又长期广泛流传,使它不断接受纵横多方面积淀,成为具有多重精神内涵的永定河文化活化石。每一个传说的每一个主要情节都能由表及里进行多层次分析,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第四,醇厚的民俗层累在时代性叙事的感动之中。凤河传说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得到百姓的喜爱和哺育。他们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从现实中积蓄起来的爱憎情感、价值判断以及对生活的愿望和理想不断注入其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故事情节。当然,有的民俗需要原样保留,有的则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生态进行发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五,地域特殊性和永定河水域体现出文化的包容。北京自古以来就是草原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汇地带,两种文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合包容。凤河传说作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成分,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吸吮着北京母亲河的乳汁,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包容性和吸附力。
凤河传说是凤河流域前辈生活、习俗、心理、信仰的遗留,集中体现了南海子、上林苑、蕃育署、大槐树等文化绵延的传统与特质,是关于凤河流域在辽、金、元、明、清各个时期民族文化的简史版,是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仅有值得聚焦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还有独特的品牌高光和令人倾倒的艺术魅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价值。
凤河是永定河文化和南海子文化中一座重要的文化地标,它承载着大兴的历史变化。凤河传说内容厚重,表现方式独特而多样,构成大兴独具魅力的河流文化底色,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中一张鲜活靓丽的金名片。凤河流域的镇、村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凤河传说这一重要非遗在其中发挥了文化高地牵引经济洼地的特殊作用。
借助非遗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城乡结合部的大兴借势新国门经济圈,以凤河传说等非遗项目作锚点,盘活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我们要借助非遗项目,通过多种方式为文化赋能,努力讲好乡村故事,推动创意向乡村旅游延伸,激发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以非遗项目为抓手,招鸾引凤,为乡村旅游项目与旅行社、景区、民宿、饭店等旅游投资经营主体当好“红娘”,为外部企业和本地经营实体建立紧密的“联姻”合作关系。借助非遗项目引进业态、引进客源、引进运营等多项服务以及未来可期的多层次拓展合作,补短板、扬长板,双箭齐发,借助市场化手段,为提振乡村文化旅游拾遗补缺。围绕非遗项目打造民宿集聚区域内的旅游集散地,建立“吃-住-游-购”一条龙旅居游体系,推出“旅行社+民宿+乡村绿色农业”的“旅合联”模式,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乡村旅游正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途径。“凤河传说”是大兴凤河流域打造出的响亮的文化品牌,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全力构建“锦绣长子营”“魅力青云店”“历史繁育署”等旅游品牌体系,在扩大非遗项目影响,使非遗精华得到传承的同时,建设新国门知名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形成文旅资源产品矩阵,把文化软实力变成增收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