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国斌 莫鹏
相较于冬季来说,夏季高温对心血管的威胁是隐蔽而持久的,危险性更高。因此,夏季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提高警惕,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
高温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高温不仅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作,还会使患者病情加重。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血管负担加重 天气炎热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心脏的工作量显著增加。心脏需要泵出更多的血液来满足身体各部位的需氧量,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高温环境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不足,进一步增加心脏的负荷,出现血压不稳的情况。
血液黏稠度增加 高温天气促使机体出汗,导致身体水分快速挥发,血液变得黏稠,血液流速减慢,沉积物堆积增多,容易形成血栓。
血压波动 如果天气过于炎热,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血管扩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的情况。此外,夏季室内外温差大,频繁进出空调房,血管难以适应这种冷热交替的变化,也容易诱发血压波动。
心血管的“求救”信号
胸闷气短 在高温天气下,突感胸闷气短,喘不上气,这可能是心脏在“求救”,因为心肌缺血、缺氧,提示你可能存在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找一个通风良好、凉爽的地方休息,并尽快就医。
心悸心慌 心悸心慌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感觉心跳加快、不规律,这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引起的,如早搏、房颤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因此,一旦出现心悸心慌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头晕头痛 当脑部供血不足时,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如果脑血管发生痉挛或堵塞,则会引起头痛。这可能是由于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引起的。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头晕头痛的症状更容易出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肢体麻木无力 如果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这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接线员患者的症状和所在位置。如果随身携带了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物,可以舌下含服一片以缓解症状。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
夏日“护心”指南
科学补水 高温天气下,要特别注意补水。但补水也有讲究,不能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导致血压骤降。应少量多次饮水,每天不低于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可以选择喝白开水、淡盐水或绿茶等,避免喝含糖饮料和酒精饮品。
饮食均衡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苹果、香蕉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饮食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等。
运动适度 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3—5次。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中暑。
避免忽冷忽热 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8℃以内。
定期监测血压 高血压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特别是在夏季血压波动较大的时期。可以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上一篇:决胜夏季 奋战六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