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雨童 卢小群
在中国传统的农历中,闰月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为了解决阴阳历之间的差异而设置的,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中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结合了月亮的周期(阴历)和太阳的周期(阳历)。月亮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为29.5天,因此农历一个月的长度大约为29.5天。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约为365.25天,即一个回归年。由于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比阳历少了大约11天,如果不加以调整,几年后,季节和月份就会错乱,例如春节可能会出现在夏天。为了协调这种差异,古人采用了设置闰月的方法。
农历的置闰规则是基于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节气分为节气和中气,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这个月就被定为闰月。
关于闰月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尚书·尧典》中提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表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闰月对于协调阴阳历的重要性。《左传·文公六年》也提到“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强调了闰月对于规范农时和民生事务的重要性。
2025年,农历出现了罕见的闰六月——如果闰月出现在六月之后,这个闰月就被称为闰六月。2025年的农历六月原本应该包含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但大暑这个中气的时间落在了农历七月,导致农历六月没有中气,因此在农历六月之后增设了一个“闰六月”,使这一年拥有了384天的悠长时光。
在古诗词里,也曾多次出现关于闰六月的记录。北宋夏竦《闰六月眉州奏禾生九穗》以四川眉州于闰六月出现“一禾九穗”的祥瑞事件为题,将自然异象与帝王治世相联系,体现宋代祥瑞文学特征。清代蔡彭胤五言律诗《闰六月》,亦借“大云屯向晚,迟日熨如初”等意象,暗喻闰六月暑热延长。清代李锴《闰六月二十日王方若生日为作长句》为长篇贺诗,开篇点明“王郎生时六月闰”的特殊性,以“西风初生梧策策”等句烘托闰六月的湿热气候。
闰六月的出现往往会带来气候上的变化,进而对农业活动产生影响。关于闰六月的农业谚语有很多,如“双春夹一闰,春寒逢秋旱”“闰月不种韭”“闰六月,粮仓瘦”等。这些谚语反映了农民对闰六月气候和农事活动的经验总结。
根据气象学的分析,闰六月可能导致三伏天的时间延后,使得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与雨季重叠,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齐民要术》中就记载,闰六月会导致秋播推迟,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明代的《天工开物》也提到,闰六月多雨,可能导致晚稻烂根,影响收成。2025年的闰六月也可能导致三伏天的高温和多雨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闰六月可能导致晚稻种植时间推迟,农民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气候风险。
闰六月特殊的天时特性,导致民间有一些对应的民俗与禁忌。民间视闰月为“虚月”,认为时空秩序暂入特殊状态,在此期间不宜进行过寿、动土、迁居等大事。在一些地区,闰六月还有特定的穿衣习俗,即属蛇者穿红以纳吉,属马、羊、狗者则避红免“火气相冲”。此外,闰月送鞋,寓意子女为父母“添寿走运”,闰月喝茶是乡邻女性借茶聚议农事、联络情谊,闰月聚餐则象征全家团圆。这些眼花缭乱的习俗,其内核都是顺应自然,调适身心。《黄帝内经》载“夏伤于湿,秋必痎疟”,亦提醒人们闰月湿盛,需以绿豆、薏仁等食饮祛湿防病。
闰六月作为农历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历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闰六月的由来到诗词典籍中的记载,从它与中国农业文化的关系到与之相关的习俗,我们可以看到,闰六月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完全依赖农历来安排生活和生产,但闰六月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传承。
(作者分别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读链接
何为中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相隔约15天,每个月就有两个节气,一年12个月,刚好形成二十四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等;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等。节气侧重标记季节转换的关键节点,如立春(春季始),这些节点直接关联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如春分点),是宏观气候阶段的起点。中气则侧重描述具体气候特征与物候现象,如雨水(降水增多)、谷雨(播种期降雨),更贴近微观气象变化,从而指导农事细节。“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文新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