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乡村的前途与中国现代化》,贺雪峰著,三联书店出版
贺雪峰
从30岁发表第一篇论文至今已有近30年时间。从事农村调查研究满打满算也可以说有30年时间了。我做研究的初衷是为了认识中国,起点是从农村研究开始,从经验研究开始。我的研究生导师张厚安教授一贯主张理论研究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三个面向”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基层社会的深入研究来认识中国。
通过认识农村来认识中国,就是通过具体来认识一般,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规律
30年时间,我几乎是马不停蹄在全国农村调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政治到经济,从家庭到社会,从三农问题到城市化道路,几乎所有理论与政策问题都有涉及。本书是对自己过去30年研究的一个小结,这个小结既包括对30年农村研究的小结,又包括从农村角度认识中国的小结,还包括30年研究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科学如何认识中国方法的小结。
认识中国的目的是更好地建设中国,建设中国必须认识中国。中国是有5000多年文明、地域巨大、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伟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与西方现代化相当不同的另外一条现代化道路。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刻认识国情和农情,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尤其不能用西方理论来套中国实践。正是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沃土中,可以长出中国社会科学理论,并以此来深入地认识中国,更好地建设中国。
30年来,我在全国农村调研,形成了对中国农村的若干独特判断,参与了若干政策辩论,提炼了诸多与主流观点有所不同的理论认识。在这本书中,我简单概括了自己对三农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也许还很粗糙,却也成了理论百花园中的一枝。
农村是中国的一部分,认识农村也就是认识中国。同时,通过认识农村来认识中国,就是通过具体来认识一般,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规律。在长期农村研究中,我提出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的观点,提出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的观点,提出中国式城市化道路的观点,提出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主体的观点,以及提出中国现代化三轮驱动的主张,这都是通过对中国农村深入认识形成的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看法。
认识中国是极为有趣且需要开放和争鸣的创新性劳动
2001年以来,我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担任教职,开始培养学生。因为地处中部,研究问题特色鲜明,注重田野调研,我们这群人被学界称为华中乡土派。20多年来,华中乡土派几乎所有学人都呼啸着奔向田野,直面中国式现代化一线的经验。一大群年轻人从田野中很快成长起来,他们也开始形成自己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认识。20多年来,华中乡土派学者坚持“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三大共识,以建设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为目标,进行跨专业和跨学科的广泛研究。农村是最容易进入的田野,田野当然远不止农村。华中乡土派学者现在的口号是向所有经验研究进军。通过一个又一个具体经验研究,盲人摸象,野蛮成长,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提出真问题,大胆假设,持续迭代,就可以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系统深刻的认识,就可以认识中国。
在认识中国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古今中外一切智慧都是启示而非教条。必须认真学习包括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在内的古今中外一切智慧。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学习,我们才能具备认识中国的理论能力。同时又必须深入田野进行饱和经验训练。只有不带预设地进入田野,将自己开放在田野中,才容易形成经验质感,才可以从经验中提出真问题,才可能涌现出之前未曾预料的有价值的创见。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变成繁琐且异化的劳动,认识中国是极为有趣且需要开放和争鸣的创新性劳动。这个过程中,学科和专业都服务于认识中国的目标,各个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只有经过长期、深入、激烈的学术争鸣,才可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建立认识中国的系统且深刻的社会科学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所有中国学者提供了建立认识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机遇,中国有几十万理论工作者,所有人都可能在这个伟大时代建功立业。呼啸着奔向田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社会科学对中国的认识一定可以达到远超现在的高度。
本书不揣浅陋,希望通过对自己30年农村研究的小结,提供一个认识中国的也许水平不高却独特真实的范本。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