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葡萄第一年亩产量2100斤
这个“未来农场”的智能天窗让葡萄“住得舒心”
大雨过后,天府新区伏季水果产业研究院高标准葡萄大棚内,智能天窗全部打开,用于排湿透气、吸收阳光;轨道植保采摘运输一体机在一排排葡萄架前往来穿梭,预防高温高湿后的病虫害;智能终端根据田间土壤传感器实时采集的数据,自动配备相应的水肥,并通过管道进行“精准投喂”……85亩的大棚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各种设备自动忙碌地运转,场面十分“魔幻”。
这是代表了西南最高水平的伏季水果基地,2023年9月由天府新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建设,目前葡萄基地已全面呈现,生动地呈现出一幅“未来农场”的画面。
“黑科技”集中展示
葡萄第一年亩产量就有2100斤
走进位于天府新区兴隆街道刘家坝村的伏季水果产业研究院,葡萄架上密密地垂挂着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果实饱满,“这真是2024年刚种的?看上去比我们种了3年的还要繁盛!”一位前来参观的种植大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是的,我们种植第1年就实现了成功挂果。”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钟奇告诉记者,研究院2023年9月成立,2024年正式开始种植,今年不仅每亩产量达到2100斤,品质也非常高,商品果率达到了100%。
这个基地为什么这么神奇?“秘密”就在大棚的细节里。
抬头望去,4.5米高的大棚顶设有“全景天窗”,用于遮阳增温的透明膜已自动卷起来,“葡萄的管理很精细,不同季节需要避雨、防雹、防霜冻等不同的管理,这个‘电动卷膜器+远程控制箱+数字终端App+传感器’的组合,让大棚不仅实现智能化自动开关,又能降低材料成本。”记者顺着钟奇的手指看下来,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呈“H”形,为机械化设备留出宽敞“大道”,主干到一定高度后分开呈飞鸟形,种植密度相对较大,利于葡萄丰产,方便果农劳作。
“这个基地里‘名堂’多得很。”钟奇拨开土壤,里面不仅埋有各种传感器,竟然还有8根管子!通过智能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水肥一体化系统能自动配备适合的肥料,并通过管道精准滴灌到葡萄根部;而位于葡萄“腰部”的喷灌系统,则保持了空气的湿度和叶面的水分,使其一直都能保持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时,一辆橘色的小车喷着水雾开了过来,定睛一看,它其实不是“开”过来的,而是犹如城市里的空中轨道列车,并且上面同样无人操作。“这是轨道植保采摘运输一体机,通过轨道可以到达每一株葡萄前,轨道的设计可以解决果园路面不平整的问题,平时用它可以喷洒各种植保防控药剂,采摘旺季还能用来运输,大大节省了人工。”据介绍,目前这片基地每亩比传统葡萄大棚省工10个以上,节水节肥节药约35%-50%。
依托种质资源库选育新品种
市民“果篮子”更丰富
深红、浅紫、翠绿、乌黑……记者在基地里转了一圈,这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葡萄,颜色、形态迥异。基地外墙上,5个“国家级”金字招牌格外醒目:国家西南特色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库、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成都核心示范基地、国家葡萄核心种质资源库、国家葡萄智能育种平台以及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核心示范基地。据悉,目前研究院已收集保存枇杷、葡萄、桃、梨等果树种质资源216份,涵盖地方特色、野生、国内外品种及创制优系材料等,为品种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
“这里不光是现代化、设施化、标准化农业基地的展示,还承担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以及新品种选育、新技术集成推广等作用。”国家现代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刘伟告诉记者,如目前成都的枇杷,“大五星”占比超80%,品种较单一,现在研究院重新选育出几种新品种,糖分较高、肉质细嫩化渣,果实成熟期比大五星枇杷早5天-15天;针对成都水蜜桃的瓶颈,研究院正在对新选育的紫玉、红玉、早脆、早黄玉等品种进行种植示范;针对前些年的“爆款”阳光玫瑰遇到的品种退化、技术参差等情况,研究院已筛选出蜜光、新郁等葡萄新品种,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蜜光”,有望打破葡萄大多从日本等国外引种的瓶颈。“总之,我们希望通过丰富的种质资源、高标准的生产设施和集成的技术管理,推动我们本地的优质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相信不久以后,成都市民的‘果篮子’也将更丰富、品质更高!”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