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朱登芳 李雪雪)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主题论坛7月5日举行。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纵论如何通过绿色金融政策和工具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贵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积极探索以绿色金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目前,贵州绿色贷款余额已突破8400亿元,绿色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贵州农信社创设的绿色普惠信贷标准中的46项内容被列入中国人民银行《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试行)》,成为国家绿色信贷标准涉农板块的重要内容,并在全国范围推广运用。贵州高水平建设12个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县,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铜仁市江口县首创的“生态账户”,让生态积分变“真金白银”。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Beate Trankmann(白雅婷)在致辞中指出,全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正面临严峻的资金挑战。对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自然承诺”,旨在通过三大关键转变加速自然融资。
“资源协同配置的挑战并非抽象理论,贵州省就是一个绝佳的例证。我们非常自豪能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共同实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土地退化修复项目,荔波是我们的示范点之一,重点在于恢复天然林并探索可持续融资模式。”白雅婷说,当前已收到贵州开展“生物多样性融资倡议”项目的意向函,开发署正积极探索创新融资解决方案,评估建立省级生物多样性信用体系的潜力,积极引导私人投资直接用于保护和修复贵州独特的自然遗产。
“构建一个健全、高效、创新的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引导巨量社会资本流向生态保护修复的前沿,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3030”目标的必然要求与战略支点。”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致辞时表示,复旦大学在服务绿色金融和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的探索,离不开和各方,特别是和贵州省及贵阳市的深度合作。复旦大学愿以更开放的姿态深化与贵州的战略协同,依托共建平台共育高端人才、共推创新试点、共拓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