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 刘纯银
“对14周岁至16周岁以及16周岁至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或者14周岁至16周岁一年内二次以上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执行拘留。”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此前修订提出,对特定情形下可拘留未成年人的年龄下调至14岁,引发外界关注。(7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
车窗蛛网般的裂痕还未修复,嚣张少年已吹着口哨消失在街角。车主蹲在满地玻璃碴前苦笑,民警攥着记录本摇头:“这帮孩子吃准了年龄是‘金刚罩’,砸车像打游戏通关,违法记录簿都翻烂了,我们只能干瞪眼。”
这般执法困局终于迎来破冰时刻。日前,施行18年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完成首次大修,白纸黑字写明:14至16周岁少年若一年内两次违法或作恶情节恶劣,冰冷的拘留将不再因年龄而迟疑。这不是法律的冷酷转身,而是对现实的庄重回应——当商铺卷帘门月内三次被撬,当社区车辆夜夜“破相”,若法律之网依旧漏洞大开,无异于向所有少年传递危险的信号:年龄即特权!
数据背后是滴答作响的社会时钟:全国法院近三年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万件,意味着平均每天有66起案件发生。2024年检察机关受理的未成年嫌疑人突破10万大关,同比增幅4.3%像一记警钟。更令人心惊的是,有少年把“未满16岁不拘留”的法规条文当作犯罪攻略,违法记录簿累积上百页仍逍遥街头。当法律宽容被践踏为违法通行证,修补制度堤坝刻不容缓。
此次修法更是法治精密化的里程碑。继2021年刑法将刑责年龄有条件降至12周岁后,此番治安管理处罚法将行政拘留门槛降至14周岁,构筑起三级惩防阶梯。那些专钻法律空子的“熊孩子”或“小恶魔”再难恃龄横行,而迷途少年眼前也亮起清晰的红灯——法律可以给予改过机会,但绝不纵容恶意循环。
新规精准锁定“情节恶劣”或“一年两犯”等情形,如同为执法者配备高精度瞄准镜。试看某地记录:三名少年半年内连续砸车40余辆,每次被抓都嬉笑“反正关不了”。此类极端个案,恰是法律利剑必须出鞘之时。纵容即是帮凶,惩戒实为拯救。
冰冷的拘留所铁窗可能烙下终身阴影,学业中断与心理创伤或催生更危险的“破罐破摔”。正因深谙此理,新法同步亮出矫治组合拳:对免于拘留者,公安机关必须启动训诫、心理干预、社区服务等九大矫治措施。惩戒的雷霆与挽救的春雨,在此刻交织成网。
少年迷途时,紧箍咒是约束更是导航。每一次依法亮剑,都该化作救赎的灯塔;每一条法律红线,终将为迷途者照亮归途。惩戒是法律给予少年最严厉的温柔——它要碾碎的不是青春,而是那条通向深渊的歧路。
责任编辑:郭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