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 徐刚
“先上本科后大专?以为是玩梗,没想到竟然是真的!”据大皖新闻报道,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中,多个专业备注招生的对象是本科毕业生,引起了网民关注。“本升专”一时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记者注意到,该校已经连续多年招收本科毕业生,人数和专业数逐步增加。
当“本升专”从网络段子变为现实选择,这场看似反常的教育路径选择,实则折射出当代青年对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个案,我们既要警惕将其异化为“学历贬值”的标签,更需以理性视角剖析其背后的社会动因与教育启示。
一直以来,社会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学历鄙视链。专科生被视为“低人一等”,本科生又因学校层级被分为三六九等,这种扭曲的价值判断导致教育沦为身份符号的竞技场。在这种语境下,“本升专”自然被解读为“学历降级”,引发诸多不解与嘲讽。然而,这种反应恰恰暴露了我们教育观念中的深层病症。将学历与能力简单等同,将教育路径与人生价值粗暴挂钩。当社会还在用“本”“专”标签定义人的价值时,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实际上是对这种固化思维的一次勇敢挑战。
从现实需求角度看,“本升专”现象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强烈渴求。该校招生负责人透露,近年来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持续增加,尤其集中在城市轨道交通、铁道机车等专业领域。这些专业培养的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就业前景广阔,薪资水平可观。因此,与其在就业市场拿着一纸用处不大的本科文凭四处碰壁,不如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当“白领过剩、蓝领紧缺”成为就业市场的新常态,“本升专”不失为一种理性的职业规划。
从教育本质而言,“本升专”现象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教育思维。在终身学习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教育不应再被简单理解为“一次性”的学历获取过程,而应成为伴随职业生涯发展的持续活动。一个本科生在工作数年后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或市场需求变化,选择接受专科教育获取新技能,这与一个专科生通过专升本提升学历一样,都是教育多元化的正常表现。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早已形成成熟的“学历交叉”体系,不同教育路径间转换畅通无阻。中国教育体系要培养多样化人才,同样需要这种灵活机制。
从社会发展视角观察,“本升专”现象折射出职业价值观的积极变化。曾几何时,“坐办公室”被视为成功唯一标准,技术工作被贴上“低端”标签。而今,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工人地位提升,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摒弃虚荣,追求实实在在的职业成就。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高于普通本科,部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这种变化不是“学历贬值”,而是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趋于理性的表现。当技术技能获得应有尊重,教育选择才能回归本质——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
当然,在肯定“本升专”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这一现象背后仍反映出高等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部分脱节。大量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雷同、培养模式单一,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而职业教育虽就业良好,却长期投入不足、社会认可度低。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发展,构建真正多元、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同时,“本升专”的课程设计是否合理,“4+3”模式是不是学时过长,毕业生培养质量到底如何,都需要认真评估。
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制造学历等级,而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当社会能够平和看待不同教育路径间的自由流动,当年轻人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而非面子与偏见选择发展方向,我们的教育生态才算真正健康。在这个意义上,“本升专”不是倒退,而是进步;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责任编辑:郭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