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传统曲学犹如一座尘封的千年乐宫,宫门深锁,内藏无数天籁秘卷。那些用工尺谱记录的古老音符,虽在竹帛间静卧千年,却因无人能解其玄机而几成绝响;那些传唱千年的词牌曲调,虽在典籍中字字分明,却因声律失传而化作纸上空文。
河北大学文学院的师生们以近30载的光阴为锤,终于为这一座座千年音乐迷宫锻造出了重开宫门的密钥。由文学院教授刘崇德、田玉琪、郭英德等学者组建的学术团队,将宝库中沉睡的古谱逐一唤醒,让失传的词曲喜获重生。
在刘崇德的影响下,田玉琪的《词调史研究》构建起系统的词乐理论框架,《唐宋词声律史》更是从乐体、文体双重维度,厘清了词乐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用韵、句拍、体式、字声等多角度对唐宋词的声律特点进行了深入归纳总结;郭英德的《明清戏曲序跋纂笺》集4300余条序跋文献,如同为戏曲研究搭建起四通八达的“文献高架桥”。
曲学之“绝”,绝在它跨越文学与音乐的双重维度。明代以来,能通此道者如凤毛麟角。究其根本,就是研究曲学不仅需要皓首穷经的学术毅力,更需要通晓音律的艺术天赋。研究团队从译古谱、辑佚文、探本源三方面入手,力图破解这道千古难题。
《魏氏乐谱》这部乐谱珍本收录了汉魏至唐宋诗词乐曲200余首,团队精心破译,使诸多千古绝唱重获新声。此外,团队还完成了对乾隆年间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整理,20多年的研究,让这部囊括6000余首诗词曲乐的“词山曲海”重见天日。
团队的研究成果,汇聚成了2022年问世的《中国古代曲乐乐谱今译》,全书包括宋代戏文卷10种、元代戏文卷6种56出、元杂剧《西厢记》卷4种、明清弦索时剧卷22种。
现在,研究团队翻译的曲乐谱已有7000余首(支),让“词可歌、诗可咏”的传统重新焕发了生机。
据了解,文学院的古谱今译成果,曾多次荣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古籍整理图书奖一等奖等大奖。不仅如此,在师生的不懈努力下,译谱成果还化作多种艺术形式:黑龙江大学的“风雅弦歌”项目,让《诗经》古调重归社会;网络游戏《燕云十六声》中三支唐乐的运用,使年轻玩家在虚拟世界中邂逅传统;各地昆曲社采用的新谱,让古典艺术在当代舞台延续生命。
近年来,团队还对日本珍藏的《五弦谱》《三五要录》等唐乐古谱进行发掘整理,学术成果《日本唐乐古谱研究与补辑》出版在即。
如今,当《碎金词谱》的旋律重新响起,当《九宫大成》的曲牌再度传唱,河北大学的学者们用半个甲子的坚守证明:所谓“绝学”,不过是等待知音的文化密码;所谓“冷门”,实则是尚未被充分认知的文化富矿。
(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刘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