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提升消费供给效能,金融机构正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安排匹配项目体量的资金驰援。工商银行山东分行为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某国家5A级景区,审批近10亿元、投放1.5亿元项目贷款,助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
为支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光大银行优化了集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网络融资等为一体的“物流通”产品,助力物流行业特别是网络货运等新业态的数字化转型和降本增效,还可为司机、小型承运人提供临时资金周转所需的网络融资服务。目前,该产品已覆盖网络货运、无船承运、多式联运及传统物流等多种场景。
曾刚建议,未来还可从创新信贷产品与投融资模式、加强与政府部门协同、建立行业数据库和风险评估模型这三个方面,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的金融支持。比如,结合项目经营特性,发展长期限、低成本、分段投放的专属信贷产品,同时推动银团贷款、产业基金等多元化金融合作模式,提高资金供给的精准性和灵活性。
个人消费贷款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个人消费贷款方面,今年以来,金融机构调整了相关信贷政策,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期限,优化消费贷款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较好满足了居民消费需求。
从支持力度看,多家银行加大了个人消费贷款投放。截至5月末,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已超过59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针对银发客群创新推出“养易贷”产品,前5个月累计授信超26亿元。浙商银行加大对新市民等群体的个人消费贷款投放,重点支持装修、购车、旅游等大额消费场景。
在产品政策上,多家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提高额度、延长期限。民生银行全面升级消费贷款产品矩阵,将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金额上限由30万元提升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由20万元提升至30万元,并灵活延长贷款期限最长至7年;针对客户阶段性资金周转难题,优化展期、延期还款服务流程。
展望未来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建议,在产品设计上,针对汽车、教育、旅游等不同消费场景,推出期限、额度、利率各异的个性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在风控环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评估信用风险,避免过度授信,同时强化贷后管理,监测资金流向;简化审批流程,借助线上化手段提高效率,让客户快速获贷;与商家合作搭建消费场景,提供专属优惠,实现银行、消费者、商家三方共赢;在消费者教育层面,则要普及贷款知识与风险,引导理性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