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林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到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调研,实地考察无障碍环境建设创新设计和实践成果。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东梅陪同调研。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权益保障的重要方面,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随着相关法律、政策不断落实落细,社会公众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无障碍环境建设正逐渐融入生活、深入人心。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指为便于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会服务所进行的建设活动。根据统计,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2.97亿。打造无障碍环境,帮助残疾人、老年人能够平等、充分、便捷地融入社会,是他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刚需品。
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补短板、补弱项,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经济和社会文明协同发展。各地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包括“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城区无障碍公交车配置率、盲人音响信号灯、老旧小区改造建筑单元出入口无障碍设施、人行道坡化、盲文阅览室、台阶旁的无障碍坡道、公交车上的无障碍翻板、停车场的无障碍车位、商场的盲文触摸板、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为美丽中国增添了一道道暖人风景。
但就全国来看,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仍然存在覆盖不够全面、建设不够系统、地区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现实中,还有许多公共场所存在障碍,如缺乏坡道、盲道、无障碍卫生间,公共交通工具缺少轮椅位,网站及移动应用缺乏无障碍设计等,制约了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这些问题彰显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紧迫性,仍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热情参与,共同聚力加劲来解决。
尤其是数字化服务适老化,需要尽快普惠老年人、残疾人群体。信息无障碍建设,对于相关部门和互联网企业来说,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引导,但更多的是体现社会责任。从政策层面看,应鼓励更多科技企业参与进来,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贡献力量。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同向发力,才能更好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对出行无障碍、居家生活无障碍、社会服务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的需求。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老年人及其他有无障碍需求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硬件保障,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标志社会文明程度和生活温度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樊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