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是企业的重要营运资产,是生产成本跨向市场价值的桥梁。然而,如果一家企业存在比较大的“库存”,从根本上它说明的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以及市场地位的弱势。这样的企业才会把“产品”堆放在仓库里,而且越堆越多,让企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痛苦的深渊,最终存货跌价,甚至低于成本价,只好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真是糟蹋钱还搭上瞎忙活。
从会计角度来看,存货跌价准备是指当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表明存货可能发生损失,应在存货销售之前确认这一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做法基于谨慎性原则,有预见性、风险防范和透明度的作用。
库存过高会对公司带来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存货过高积压会占用大量资金,影响企业资金周转,并且存货不能及时变现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其次,库存浪费主要体现为资金占用所导致的成本和成本利润、成品损耗导致的产品维修、仓储管理的公职人员开销、库存时间延长导致产品过时的成品积压等。这些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蜀地小女:海尔力推零库存,就是为了这个~
小静lwj:库存越多,即便利润表有好的利润,未来也会亏损的。
一笑llg:长期收不到钱的应收账款,长期收不到货的预付账款,以及长期积压的存货,对企业来说是一样的,反映的均是企业发展中遇到了困难,不仅仅只是创新不足的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企业管理问题。
库存是潜亏的深水区,里面可能装着惊人的浪费以及不正常损耗,还假装具有正常的“价值”,因此,也可以这么讲,库存是调节利润的大杀器。总之,库存是亏损的万恶之源!
企业要想有效保证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连续正常进行,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强存货管理。
存货跌价准备的具体计算方法和会计处理是什么?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算方法和会计处理如下:
计算方法
存货跌价准备 = 库存数量 × (单位成本价 - 不含税的市场价) 。
解释:
单位成本价:指每件存货的成本。
不含税的市场价:指每件存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以售出的金额,扣除销售费用后的金额。
库存数量:指当前库存中每种存货的数量。
当计算结果为正数时,说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价,存在损失,需要按此数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果计算结果为负数,则不需要计提。
会计处理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增):资产减值损失 -- 存货减值损失(或资产减值损失)。
贷(增):存货跌价准备。
转销和转回:
借(减):存货跌价准备
贷(减):资产减值损失
借(减):存货跌价准备
贷(减):主营业务成本等
转销:当部分存货已经销售时,应同时结转对其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转回:如果后续市场价格上升,导致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不再适用,可以进行转回。
其他注意事项:
存货跌价准备是会计处理中的一项重要科目,用于核算企业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
当期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 (存货成本 - 可变现净值) - 存货跌价准备已有贷方余额。如果结果为正数,则补提;负数则在已计提的范围内转回。
存货过高对企业资金周转和偿债能力的具体影响有哪些?
存货过高对企业资金周转和偿债能力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金占用增加:存货过高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购买、存储和管理这些存货。这会直接增加企业的资金占用量,导致资金流动性减弱。
资金成本上升:由于存货的增加,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仓储费用、保险费用以及可能的滞销风险,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
短期偿债能力下降:存货规模的增加会降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因为存货作为流动资产的一部分,其变现能力较弱,如果存货周转率低,意味着这些资产难以快速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从而影响企业的流动性。
盈利能力受损:存货积压会导致销售不畅,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状况。
资产减值损失:长时间未销售的存货可能会因市场变化或过时而需要进行减值处理,这会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
现金流压力增大:存货的增加会加大企业的现金回收压力,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管理。
总之,存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及资产运作效率。一个企业若要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应当十分重视存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