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今天,青少年是否具备探究未知、创想未来的能力,已成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新命题。近日,为期三个月的2025年上海市青少年科学思创挑战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活动吸引全市16个区400余所学校超7万名初中生踊跃参与。来自286所学校1480名学生参与最终现场挑战。
上海市青少年科学思创挑战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年,致力于为青少年搭建用英语科普全球前沿科技、推动学习思维变革的跨学科融合实践平台,引导中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激发创新。
为什么零碳建筑、海洋生物碳泵和光合制氢技术有望帮助实现碳中和?如何解决太空垃圾?DeepSeek如何像人类大脑一样思考和行动?这些紧贴科技前沿的现实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
据悉,自2018年起,挑战活动在科学导师团引领下,每年围绕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与工程技术四大领域,带领中学生探究百余项当代科学家的重要科研成果及我国重点科技成就与研发方向。
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的陈诗雯、王子奕和王照涵对技术细节掌握准确,对“天问二号”的图像与参考模型辨析清晰,英语表达自然流畅,展现出扎实的准备与科学素养。为了深入理解我国天文探测器“天问二号”的工作原理,三位同学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打磨内容。老师在演讲稿撰写和PPT制作上给予精细指导,家长则帮助提升演讲表现力。三个月内,他们完成了至少50次排练。
备赛期间,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附属学校的樊星妤将自己“变身”为一位科学演说家。每天放学后,她都在镜子前反复练习演讲,而家中客厅也变成了她的“演练舞台”,父母成了最忠实的观众。她回忆,模拟答辩环节尤为难忘,从初始的紧张应对,到逐步能够自如作答,真正锻炼了临场反应和思辨能力。
来自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骆柯含、胜利小学的曹杨以及大关实验中学的王彩茹同学,作为杭州少儿英语俱乐部代表,参加并观摩了本届上海青少年科普演讲。他们表示,非常高兴有机会与上海同龄人交流切磋,现场深切感受到英语与科学思创融合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在科学知识学习方面表现突出,但在独立思考与创新表达上仍显不足。科学思创挑战活动正是针对这一短板,通过英语科普表达引导青少年探索科技前沿,培养系统思维与创新意识。相较于以动手操作为主的传统科创活动,科普思创强调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与知识应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输出创意,从“学生”转变为“讲解者”“引领者”,实现思维方式的升级与延展。
本届活动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和上海市自动化学会主办,青浦区教育局、青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青浦区徐和路学校承办。
原标题:《英语科普引爆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发现问题》
栏目主编:樊丽萍
来源:作者:文汇报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