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谭伦 北京报道
时隔两年,我国运营商的eSIM业务迎来重启。
近日,中国联通携手中兴通讯推出基于eSIM技术打造的云电脑PAD产品,侧面印证了电信运营商将重启eSIM业务的传闻。《中国经营报》记者随后从运营商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运营商eSIM业务的确已经恢复,但仍集中在物联网及智能穿戴领域,手机eSIM业务暂不会涉足。
目前,记者了解到,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都在对相关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后续业务将逐步开放。而中国联通步伐最快,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率先恢复了eSIM业务。
记者注意到,2023年5月至7月,三大运营商曾相继发布公告,宣布由于业务维护升级,暂停办理eSIM手表一号双终端业务,恢复办理时间另行通知,此后,运营商未再公布该项业务恢复的消息。
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认为,恢复eSIM业务对于我国运营商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目前eSIM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在AI加速发展的当下,与eSIM强相关的物联网业务对运营商而言是个巨大市场,重启eSIM运营无论从技术还是从业务方向看,都对运营商大有裨益。
运营商涉足已久
eSIM全称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不同于需要插拔的传统SIM卡,eSIM直接嵌入在终端中,大大减少了设备上的卡片占用空间,且可以通过无线远程下载方式进行更新。因此,从诞生之初起,eSIM卡就被视为多终端连接和物联网领域理想的身份识别硬件。
2011年,苹果公司首度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虚拟SIM卡专利,被视为eSIM的开端。2014 年,苹果在iPad Air 2中首次实际应用eSIM卡。此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于2016年发布了面向消费设备的eSIM规范,标志着eSIM进入标准化时代,全球运营商也开始积极拥抱这项技术。
在国内,中国联通是最早涉足eSIM业务的运营商。在2017年年初开通 eSIM 平台后,中国联通同年4月上线了eSIM 独立号码业务,随后成为首家获批eSIM可穿戴业务试点的中国运营商。一年后,中国联通获工信部批准,率先在国内6座城市启动eSIM可穿戴设备“一号双终端”业务试点。
运营商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国联通之所以能够先行一步,一方面在于其积极的技术探索和市场嗅觉,另一方面在于中国联通终端渠道业务在当年推广得最好,由其来拓展打开市场符合商业规律。而“一号双终端”业务的成功试点,显然为eSIM在中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随后,在2019年,中国联通再获工信部批复,可将eSIM可穿戴独立号码业务推广至全国范围,巩固了其在eSIM领域的领先地位。
紧随其后,2020年10月,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也相继获得工信部批复,同意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包括物联网在内领域的eSIM技术应用服务。
杨光认为,由于物联网设备通常对体积、功耗和维护成本有较高要求,eSIM的嵌入式特性使其成为理想选择。无论是智能家居、车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eSIM都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蜂窝网连接,并极大地简化了设备的部署和管理。这为三大运营商在B2B市场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此前暂停或因安全原因
然而,在面向消费者的手机和平板设备上,eSIM的推广则显得尤为谨慎。截至目前,在国内销售的绝大多数智能手机,包括已配备eSIM的苹果iPhone在内,仍主要依赖物理SIM卡,eSIM功能并未成为标配。
电信分析师周桂军表示,eSIM的远程写入机制虽然便捷,但认证、加密与防护机制标准都远低于实体SIM卡,因此,其安全性难以保障,不法分子容易借此漏洞,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 eSIM 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2024年公安部数据显示,利用eSIM远程制卡的诈骗案件同比激增37%。
而这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两年前eSIM曾被叫停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年7月,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公告暂停 eSIM在新用户端的办理,并将恢复开放时间留白,虽然官方对此未曾说明原因,但安全性被业内判断为最大的可能因素。
此外,周桂军表示,暂缓的另一大原因,可能在于运营商本身。从竞争角度看,eSIM让用户切换运营商变得轻而易举,打破了传统携号转网的复杂流程。而传统SIM卡业务是三大运营商的重要营收支柱,且其背后涉及庞大的物理卡生产、分销和客服体系。因此,如果用户可以轻松在线完成运营商更换,将对运营商依赖 “用户锁定” 的传统商业模式构成严峻挑战,而运营商担心用户大量流失,进而影响市场份额与营收。
受此影响,周桂军认为,运营商自身也需要时间来评估和消化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在新旧业务之间找到平衡点。暂停可能就是运营商内部在评估市场冲击和调整战略的缓冲期。
但技术的演进浪潮显然无法阻挡,早在2022年9月,工信部便对外回复称正组织相关单位研究推进 eSIM 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设备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扩大应用范围。
经过两年的技术研发与优化,eSIM技术本身也在安全管控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包括一号多终端计费统一标准、eSIM 注册实名制强化、业务经调度才能允许跨网切换等规则,有效降低了eSIM的安全风险。同时,经过评估期,运营商也在eSIM业务增长和商业模式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如与物联网、5G新应用更紧密地结合,探索创新的服务和收费模式。
因此,基于新规已定和政策导向明晰的判断,eSIM恢复的时机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下,杨光表示,eSIM重启有望成为未来运营商国内业务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提升中国运营商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跨国用户和企业。
重启后前景广阔
随着eSIM业务重启,我国的eSIM产业前景,也再度成为市场热点。据GSMA研报预测,2025年年底全球将约有10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2030年将增长至69亿,占智能手机连接总数四分之三;在物联网领域,预计2026年全球使用eSIM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从2023年的2200万增至1.95亿。
受此推动,记者注意到,在全球范围内,eSIM的发展已呈现出加速普及的态势。其中,北美和欧洲市场走在前列,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领域。如苹果自iPhone 14起,在美国销售的手机已全面取消物理SIM卡槽,仅支持eSIM。这意味着eSIM在全球主流消费电子市场已从“可选”走向“标配”。
而在国内,产业链的完备度也已初具雏形。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发布的研报显示,我国eSIM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完整产业布局,涵盖芯片设计制造、模组研发、平台服务、终端设备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主要领域。
其中,除运营商外,在备受关注的芯片与模组厂商方面,记者从202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了解到,紫光展锐、翱捷科技等国内芯片厂商已具备eSIM芯片的研发和量产能力。广和通、移远通信等模组厂商也已推出大量支持eSIM的蜂窝模组,广泛应用于物联网终端。
终端方面,泰尔终端实验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面向消费者的eSIM设备增长至 271 款,其中智能手机占比63%,开通eSIM手机服务的运营商数量增长至441家。
有运营商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国内手机厂商此前未能大规模推广手机eSIM,但其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毋庸置疑。一旦政策放开,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主流厂商将迅速推出支持eSIM的手机和平板产品。
杨光表示,即便不涵盖手机领域,仅在物联网和智能穿戴领域,国内市场也将有望成为eSIM大展拳脚的应用领域。如在物联网领域,eSIM 是工业传感器、车载终端、农业大棚温湿度传感器的天然适配技术,可大幅降低故障率,省去布线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目前已获得广泛应用。
而随着政策和技术体系的完善,以及技术、政策、产业链、设备端的支撑,业内普遍预计,eSIM或迎来“规模化落地”,背靠全球市场规模与中国本地增速,eSIM产业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