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让被拦充电宝的处置透明可查,让乘客的“断舍离”放心无忧,才能真正守住航空安全底线,也护住公众对规则的信任。
微博截图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近日,携带充电宝登机的话题引发舆论热议。
中国民航局发布新规明确,境内航班旅客禁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属于被召回型号批次的充电宝。自2024年6月28日新规实施以来,全国机场安检口频繁上演“充电宝拦截记”。近年来,旅客携带的充电宝等锂电池产品在机上起火冒烟事件多发,新规要求登机充电宝必须印有3C认证标识且非召回批次,虽给少数乘客带来短暂不便,却为航空安全筑牢了关键防线,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必要之举。
然而,新规落地后“被拦截充电宝去向”问题却引发公众猜疑。据媒体爆料,二手平台上大量标榜“机场拦截安检扣押”的低价充电宝涌现,售价仅 15 至 30 元。当被追问安全性及货源时,商家要么以“正常使用没问题”搪塞,要么以“正规渠道回收”敷衍。这种来路不明充电宝的流通,不仅可能让不合规产品重新流入市场,更消解着公众对规则的信任。
在法律层面,被拦截充电宝的处置有明确依据。旅客签署自弃声明后,机场可依据《民法典》《民用航空安全检查规则》取得处置权;若选择暂存,暂存期不超过 30 天,超期未取则转为无主物,需发布招领公告,满一年无人认领后归国家所有。但针对媒体质疑的部分机场存在暂存期限执行不一、自弃物品流向不透明等问题,有的机场虽回应 “统一处置”,却无法说清具体流程;有的虽明确 “统一销毁”,却未公开销毁证明。
“机场拦截充电宝”去向不该成谜,机场应当好“第一责任人”,不能仅是严格设卡搞拦截,让不合规充电宝止步于机场,更应该做好“后半篇文章”,拿出切实可行且能令社会公众认可的解决举措,避免出现“管杀不管埋 的指责与吐槽。特别是当下二手平台出现“机场拦截充电宝”现象,若始终没有具体明确的措施,可能会陷入舆论漩涡和信任危机。
因此,机场既要完善自弃物品登记系统,对充电宝等特殊品类单独建档,公开招标具备资质的危废处理机构,并强化销毁跟踪反馈;也要统一暂存服务标准,进一步细化明确暂存期上限、超期处理流程,避免 “各唱各调”,让乘客选择暂存时更安心。此外,还需优化现行做法,通过提前发送新规信息避免旅客措手不及,或为乘客提供充电宝暂存或平价快递服务,尽量减少乘客损失,兼顾乘机安全与出行便利。
安全与便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只有让被拦充电宝的处置透明可查,让乘客的“断舍离”放心无忧,才能真正守住航空安全底线,也护住公众对规则的信任。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