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丝路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乌兹别克斯坦奥林匹克城项目作为中乌两国重点工程,不仅是乌方推进“2030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体育强国形象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中国为中亚提供“高标准、高质量、高信誉”工程服务的典范工程。
为服务重点工程建设,中咨工程公司以奉献“一带一路”建设为己任,选拔精兵强将、青年骨干组成服务青年团队,奔赴异国他乡,以全过程咨询为支点,在中亚工地辛勤耕耘,成为支撑奥林匹克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据介绍,中咨工程公司服务青年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是公司的中坚力量和活力源泉。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团队采用中乌“双规范”融合模式,协同推广标准与服务、程序与成效,提高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树立了“中国工程”的高质量典范。
面对当地管理体系与中国标准存在差异、外籍人员技术理解不到位等情况,青年团队以图示、实训、讲解等形式开展针对性释义工作,确保工程施工严格对标。资料计划工程师戴中舜是团队中最年轻的青年骨干之一。初到项目现场,面对乌方对中国监理体系理解不足、资料审签流程屡屡受阻等难题,他没有退缩推诿,而是主动请缨,对接业主、EPC和设计方,化解沟通壁垒。他的管理理念敏捷灵活,先后引入看板管理法、挣值分析法与滚动计划体系等现代项目管理工具,不断优化工作方式与资料逻辑。在进场初期的三周内,他搭建出一整套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月报模板,将进度、投资、质量、安全及责任分工等关键内容全面可视化,成功打通了信息共享的“最后一公里”。乌方建设单位称赞他为“最有逻辑的中国青年”。
在项目进入密集施工的攻坚阶段后,团队面临多专业交叉、技术协调繁复、节点目标刚性等挑战。青年团队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关口”管理原则,即以执行中国标准为中心,严把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质量关,提前介入、全过程跟踪施工组织和问题整改落实关口,一一击破项目所有难点。
在这个青年团队中,有两位出色的土建工程师:张强与徐亮。他们一位主攻结构把控,一位专注现场工艺,是项目现场公认的黄金搭档。在一次大型混凝土筏板基础施工中,由于冬季突降大雪、现场保温措施不足,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缓慢,若不及时应对,极可能延误后续结构吊装节点。面对突发状况,张强第一时间带队取样检测混凝土边角温度变化,结合以往项目经验提出“双层棉被+多点温感+夜间值守”的应急方案;徐亮则带人彻夜蹲守现场,安排间歇性浇热水于模板四角,保障结构不冻胀、不裂缝。为了这一块基础,他们连续奋战36小时,最终在确保结构质量达标的前提下,提前两天完成验收。
项目前方的倾力工作,离不开后方的全力支援。项目负责人王鹏宇和副队长陈素芸虽身处后方,却始终关注着项目细节。他们定期与海外团队连线沟通,不仅调配人力物资、协调工作节奏,更时常主动了解员工状态,第一时间为一线解决生活保障、心理疏导等现实难题。王鹏宇表示,项目现场的同事辛苦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正是他们提供的坚强后盾,让远在海外的中咨工程公司青年们能安心用心工作。
据悉,目前奥林匹克城项目即将竣工,但中咨青年团队仍在日夜兼程开展工作。在这片异域土地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中咨人,不仅能走出去,更能立得住、顶得上、干得成!(付志伟、常超、杨学义)
编辑:赵鼎
上一篇:求小说 现代都市 女主自己创业 很厉害 最好女主会异能
下一篇:犀牛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