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实习生 张长荣 北京报道
2025陆家嘴论坛,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正式揭牌成立。
中国证监会、民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揭牌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中央金融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王江,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上海市市长龚正,民政部副部长胡海峰,共同为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揭牌。
从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学会的介绍来看,其定位为打造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的高端智库平台,广泛团结和凝聚行业机构、上市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研究力量,围绕资本市场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开展研究交流和宣传。
市场各方对中国资本市场学会的设立非常关切,21世纪经济报道综合各方消息,对学会组织架构、机构选址和定位、学会人员构成等做了了解。在陆家嘴论坛召开的两天前,6月16日,学会已经完成社会组织注册,法定代表人为魏刚。魏刚目前担任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早期曾长期在上交所任职,曾任上交所发行上市中心总经理、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兼发行上市部总监等职。目前学会人员构成尚未正式公布。
作为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的一个重要平台,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学会的定位,及与现有证监会下设研究机构的定位差异,尤其是机构定位和功能如何打造等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
具备与中国金融学会相似的机构属性
21世纪:是否会对标人民银行旗下的中国金融学会?
田轩:基于我个人的理解,中国资本市场学会的定位与功能确实体现出与中国人民银行旗下的中国金融学会相似的高端智库属性,但不直接对标中国金融学会。
中国金融学会的研究和工作范畴广泛,涉及整个金融体系,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金融子行业,以及货币政策、宏观金融稳定等宏观层面的内容。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则更加聚焦,专注于资本市场相关的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决策咨询服务,推进资本市场领域的深度探索与创新实践,助力构建多层次、开放型资本市场体系。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将以其独特的专业性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连接政府、学界与业界的桥梁,深化对资本市场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支持,成为资本市场领域的重要支柱。
21世纪:中国资本市场学会与证监会下设的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中证金融研究院差异化定位?
田轩:在我个人看来,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中证金融研究院主要围绕资本市场规则、运行机制、监管政策、金融风险防控等开展研究工作,为证监会的政策制定、市场监管等提供研究支持和决策参考。
中国资本市场学会的定位是打造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决策咨询高端智库平台,广泛团结和凝聚行业机构、上市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研究力量,围绕资本市场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开展研究交流和宣传。
相较于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侧重于对监管政策的研究,中证金融研究院更专注于市场运行机制和金融风险防控,中国资本市场学会研究领域更具前瞻性,可能涵盖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创新模式及国际经验借鉴,形成跨领域、多维度的研究合力,且注重整合多方资源,进行学术交流和推广应用。
因此,三者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资本市场研究的多层次体系,形成差异化与互补格局,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本市场研究平台
21世纪:为何选址上海?
田轩: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汇聚了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基金、期货等,形成了完备的金融生态系统,为中国资本市场学会开展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样本和实践案例,便于学会深入了解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发展动态,围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进行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研究。
上海在金融领域的国际化程度领先全国,在金融规则对接、国际合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学会与国际金融界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融合。
此外,上海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金融研究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能够更好地推动资本市场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资本市场的创新发展。
学会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本市场研究平台。上海作为金融中心,能够吸引全球顶尖研究人才和机构,汇聚国际前沿金融理念和技术,且上海已经聚集了大量外资银行、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在跨境金融服务、离岸金融创新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能为学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坚实基础和实践平台。
21世纪:是否会更偏向学术研究?
田轩:中国资本市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水平迈上新台阶,不仅在于其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交流、发布研究成果、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有望成为国际研讨的对外窗口;更在于其聚焦资本市场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课题,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能够助力金融政策制定与市场实践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从学会定位和功能来看,学会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兼具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三大功能,且将整合行业机构、上市公司、政府部门等多方力量,推动产学研政的深度融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将在深化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认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以及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聚焦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
21世纪:如何打造国际影响力?
田轩:要让中国资本市场学会真正打出影响力,应围绕资本市场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开展深入研究。
密切关注全面注册制改革后的市场生态变化,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发行、交易、并购、退市等基础制度,提高市场效率和透明度;要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创办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业刊物,定期发布学会的研究成果、行业动态和专家观点,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和业界人士担任编委和撰稿人,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广泛团结和凝聚行业机构、上市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研究力量,组织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加强宣传推广;积极与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研究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跨境风险管理、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并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1世纪:您有何具体运作方面的建议?
田轩:中国证监会表示将会同民政部和各方一道,共同推动将中国资本市场学会建设成为深化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认识的重要基地;加强资本市场国际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预计学会将在政策引导下,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行业机构等吸引大量专业人才和资源,形成多方协同的研究网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开展对资本市场的研究,打造高端智库,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
同时,通过学会,重塑与市场的沟通机制,建立更加透明、高效的反馈渠道,确保政策制定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深化理论与实践融合,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内外联动、多方共赢的良性生态,为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除了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中国资本市场学会还可以关注资本市场的微观层面,如企业融资、上市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等具体问题,更深入地了解资本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专业指导。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资本市场的应用研究,推动金融科技与市场实践的深度融合,为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指导。建立研究成果转化机制,通过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建议和市场应用指南,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建立与国际资本市场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并积极介入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提升学会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