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27日,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一飞院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万林、唐志共、冷劲松等21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及代表到会指导,陕西省委军民融合办张倩黎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重点实验室主任唐长红,一飞院院长耿延升,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伶出席并致辞讲话。
耿延升指出,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肩负着服务国家航空装备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使命。自2024年1月获批以来,实验室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以前身“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三十年成果为基石,聚焦“气动+隐身+结构+控制”强耦合布局原理,成体系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攻关。一年来,实验室瞄准未来飞行器前沿布局,深究“1到0”原理,探索“0到1”概念,在先进翼型设计、布局原理创新、多学科耦合分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未来,一飞院将持续加大资源投入,推动实验室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实现更大突破。
唐长红指出,航空科技自主可控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作为全国重点实验室,我们既要破解卡脖子难题,更要开辟新赛道,只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才是打破技术封锁、赢得战略主动的唯一途径。
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4年1月获批重组建设,与一飞院联合共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科教、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攻关。自批复以来,西北工业大学出台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一系列管理办法,专门发文将实验室定位为西工大独立二级机构,有序推进实体化建设和有组织科研,在重大项目、科研奖励、人才引育、标志性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新的重要突破,实验室一年来的建设进展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同。
大家一致表示,飞行器基础布局全国重点实验室整合了西工大和一飞院在先进翼型、布局原理、耦合分析和先导验证等方面的优势力量,要加快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和建设,努力将实验室打造成为基础布局原理的学术策源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和“总师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实现航空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做出新贡献。 (王涵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