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地。工艺人员是设计和制造的桥梁,将一个个原材料“种子”从图纸标准生长成客户需要的“硕果”产品。他们的“地”是对工艺上全方位的策划,是保障生产一线一台台产品的顺利下线,是在客户处出现异常后的快速优良服务。在这块“一亩三分地”里,有他们的责任,有他们的汗水和心智,更有他们的荣誉。在破题中成长
深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新航科技豫新工艺员刘庆辉踏着月色回到家,妻儿早已进入梦乡,他裹着衣服躺到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简短休息后,他还是放心不下正在攻克的产品,匆匆起身赶往生产现场。
“钎焊后变形不是控制住了吗?怎么又出现问题了?”这段时间,刘庆辉负责的新型商用车冷板遇到了技术难题,变形问题接二连三爆发,问题到底出在哪呢?他第一时间冲向生产现场,夜班工艺人员紧缺,现场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快速应对,以免影响后续交付进度。
有着丰富工艺经验的他很快便列出了几种改善方案,但这一次,平时无往不利的办法突然失效了——增加产品进炉负重、更换托盘依然不能控制变形,改变装配焊点位置变形更为严重,一个循环后,他发现经验并不能应对实际问题。他跳出固有思维、打破经验主义,以问题导向分析变形的根因,温度、带速、材料、工装、装配过程……他逐一剖析,增加辅助工装减缓吸热散热、采用新型材料增加熔点、优化工装、校正过程,变形问题终于拨云见日,得到根本解决。
在成本上革新
作为一名工艺员,刘庆辉认为眼睛必须要“尖”,这个“尖”是问题捕捉得快,是矛盾抓得准。
看着现场摆放的工装、检具占据了现场的空间,一套装配工装加一套检具是产品工艺开发时的标配。刘庆辉反复思考:结构相同、尺寸相近,能合并么?结构尺寸都不同能结合么?如何才能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
说干就干,刘庆辉立刻行动起来,有相同之处合并,不同的利用大小空间错排的方法,废旧的就改制换新,刘庆辉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提升了工装模具检具的利用价值,也大大节省了成本费用。
在服务上发力
一次,刘庆辉刚刚回到家准备休息,一阵急促的电话声让他立刻紧张起来——客户反映产品存在外观异常。面对客户焦灼的催促,他立刻打起十二分精神驱车回到公司,根据客户描述的情况展开验证实验,快速制定解决方案。经过一个通宵的奋战,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刘庆辉便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案、带着整改计划奔赴客户现场。
他与客户共同商定标准,协助排查产品问题,同时与事业部现场沟通持续验证。通过验证报告,证明公司产品性能满足客户需求,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作为工艺员,不仅要第一时间响应客户反馈,还要做好生产现场的服务。一次,在生产现场反映产品连续出现异常,不合格率明显增加,现场班组已陷入困境,他深入现场,组织班组进行分析,对生产设备、工序、死角区域进行全面排查,找出影响产品合格率的因素,通过改进,将异常闭环。同时,他配合班组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教导员工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生产现场,我们总看到刘庆辉奔波于生产线间,观察、记录、交谈、测量……而我们看不到藏在每一段辛勤付出中的点点滴滴。在那段工艺开发最难熬的时间里,刘庆辉的孩子刚出生,他一面化作照顾妻儿的顶梁柱,一面化作紧急交付的急先锋,两个角色两种担当,他绝不延误。他克服困难,每天奋战回家后,抱抱熟睡的妻儿,不管攻坚到几点,第二天准时又出现在生产现场。
刘庆辉用他的光和热服务客户、服务生产、服务事业部发展,在生产第一线耕耘不辍,他的光芒照耀着“一亩三分地”,现场工艺攻坚硕果也不断在这块田地上发芽、绽放、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