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大会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主题,探讨数字技术如何助力城市治理、提升民生福祉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球数字经济大会自2021年以来已举办至第五届,并通过建立广泛的共识和协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新路径和发现新方法,致力于推进更全面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
据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官方提供的信息显示,本届大会采用“1+6+N”活动架构,包含1场开幕式、6场主论坛以及多场专题论坛及特色活动,发布《全球数字友好倡议》与十大标杆应用成果,推动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和开放合作机制迈向新阶段。作为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核心举办地,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一项重要指引,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 北京全力打造
数字经济发展“全球标杆”
当前,北京市正在深入贯彻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聚焦“技术、产业、应用、开放”四个维度,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标杆”。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其中核心产业增长9.7%,实现“开门红”。北京市数字经济工作进展和成效主要体现在数字产业创新实力方面、技术应用场景开放方面以及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
具体来看,在数字产业方面,北京市优势突出,创新实力雄厚。以人工智能为例,北京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占全国总量43%,拥有14家AI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全国占比35%,一些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在技术应用方面,技术应用场景持续开放,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北京在教育、医疗、文化、交通、政务等领域有大量优质场景,《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等专项产业政策有效支持场景开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
在数据要素方面,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了要素高效流通。今年1-5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新增高质量数据产品152个,场内交易规模超4400万元,同比增长37.63%。同时,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成立市场化运营公司,完成数据监管沙盒3.0版机制升级,汇聚覆盖20余个行业的超17PB(拍字节)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举办前夕,为升级市民数字交互新体验,从6月27日开始,在北京坊举办数字经济体验周,首次推出6000平方米的数字经济体验中心,运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为市民带来可触、可感、可参与的交互式数字娱乐体验。在体验中心现场,举办方联合了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数字文创等科技消费企业打造数字“潮”市,让公众一站式了解数字经济赋能生活的无限可能。此外,大会期间,北京还将采用8K级超高清第二现场技术平台,推出音乐话剧数字超级沉浸式体验活动。
■ 创新样本展现数字经济北京实践
人与机器的“剪刀、石头、布” 图片来源:新华社作为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重要活动,“首发首秀”聚焦新技术研发成果、新产品迭代升级及场景化应用解决方案。通过首发推介的形式,全景式展现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生动实践。彰显数字经济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激发市场创新活力,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开放协同、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为此,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举办之际,北京晚报《科技周刊》与相关科技企业进行交流。不难发现,这些优秀企业案例,串联起了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北京实践。
7月2日,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期间,北京联通人工智能高级总监张家瓒深入介绍了北京联通在算力布局与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前沿战略部署。
据悉,为落实北京市算力基础设施发展战略,中国联通在北京持续加大投资力度,重点打造“一训两推”的智算资源布局体系。其中,北京联通-京西智谷智算中心是“一廊四极”首都地区算力供给体系中的“京西一极”,已成为支撑AI大模型训练的核心载体。
未来,北京联通将持续强化“通算+智算”融合优势,重点布局多元算力、绿色算力、边缘智算等新型能力,打造贯通“训练—推理—部署”全链路的智算底座,持续为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此外,中国联通积极履行产业链链主职责,扎实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打造“元景1+1+M”大模型体系,构建1个基础大模型、1个统一底座和M个行业大模型。在应用落地方面,北京联通依托智算资源、大模型能力、RAG(检索增强生成)等关键技术,推动AI场景在政务、教育、医疗、文旅等重点领域加速部署,已实现政策咨询、智能问答、文档生成、导诊建议等功能,显著提升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目前已经形成了37个元景行业大模型,涵盖政务、网络、客服、工业等多个领域,为北京打造自主、安全、可控的大模型能力体系提供支撑。
而在与天云数据CEO(首席执行官)雷涛的交流过程中,北京晚报《科技周刊》详细了解了AI在学习过程中正在经历的认知跃迁。
据雷涛介绍,眼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正经历着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认知跃迁,这就像人类从学会看图识字到掌握空间思维能力的进化过程。当前,全球AI技术已经突破了简单的图像识别阶段,正在向更高级的空间智能迈进。视觉-语言-空间(Visual-Language-Spatial,简称VLS)大模型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载体,不再满足于识别图片中的物体,而是致力于实现“空间智能”。
为此,天云数据将语言、视觉、空间多基型协同,从单一模型解决特定问题,到多模态基础模型协同实现通感推理。其核心在于“强化思想”的贯穿应用,让AI系统能够像人类一样不断学习、适应和成长。这就像一个人从只会做加减乘除进化到能够综合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复杂决策。
在交流中,雷涛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天云数据在“强化思想”“强化学习”方面的研究:
首先,强化学习是训推一体的后训练架构,与预训练有本质区别。预训练相当于“学习教科书”,是对训练数据集的模仿,属于静态学习;强化学习相当于“做练习题”,通常没有详细解答但会给出正确答案,是基于激励进行自主探索的动态学习过程,只有自己懂了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其次,奖励工程代替提示工程,成为后训练时代的关键方法。提示工程受限于训练数据的固有模式,而奖励工程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模型不再被动响应指令,而是主动寻求奖励最大化。
更重要的是,强化学习的奖励是训练数据之外的独立数据类别,具有永不枯竭的特性,这为AI的持续进化提供了无限可能。此外,强化学习通过“用不确定性换取奖励”的创新机制,通过工程方法主动保留低概率但可能带来高回报的行为选项,从而延缓熵的坍缩,提高模型上限。这种做法类似于人类的“冒险精神”,虽然已知优质方案但仍会尝试新方法以发现潜在突破。
在给AI系统装上强化学习版成长型思维后,天云数据的Elpis-VR、Elpis-VL和Elpis-VLS三款后训练模型给出了答案:就像培养一个全能特工,Elpis-VR负责语言理解和领域专精,Elpis-VL实现多模态协同,Elpis-VLS则赋予立体视觉能力——三者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通过强化思想形成有机整体,构成了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智能生态系统:Elpis-VR模型采用训推一体强化学习架构,这相当于给AI装上了“经验总结器”,能够将从通用语言理解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特定领域的专业智能;Elpis-VL作为多模态大模型,能够在语言、视觉之间自由转换,实现跨模态理解;Elpis-VLS模型面向具身智能,提供空间视觉语义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如果说普通视觉AI看到的是平面照片,Elpis-VLS则构建了立体思维模型,让AI理解深度、距离和空间的关系。这就像给人装上3D眼镜,世界突然从二维变成了三维。
在业内人士看来,天云数据的Elpis模型系列代表了一种AI发展新思路——不再追求单一指标的优化,而是通过强化思想构建持续进化的智能系统。就像从培育专才转向培养通才,从打造工具转向孕育伙伴。
“未来,随着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我们有望看到AI系统实现真正的‘终身学习’。”雷涛说,“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今天这些具备强化思想的基础模型。它们不仅是技术产品,更是AI进化史上的重要一步,意味着人工智能开始走上自主成长的道路。”文/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