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工网
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就要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相关政策,提升技能人才地位,落实技能人才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竞相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近日,在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的礼堂内,当陈伟霖走上宣讲台时,全场师生的目光聚焦在这位从普通技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奋斗者身上。“技能是立身之本,坚持是成功之钥。”陈伟霖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学生。他用朴实的话语讲述着攻克技术难关的日日夜夜,分享着钻研较真的执着,回忆着获得行业认可时的滚烫初心。他语重心长地寄语学生:“只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彩。”(7月2日 《工人日报》)
如何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青年学生成长的“灯塔”?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构建起“精神引领——技能传授——职业成长”的全链条育人生态,通过“劳模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返校”等活动,让“三个精神”渗透到学生的职业基因中。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劳模工匠令人感动之处,在于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筑就城市发展的基石,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城市发展硕果,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奋斗者的时代华章,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风貌。如何厚植“三个精神”的沃土,为劳模工匠传承技能和精神搭平台、建舞台,推动更多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竞相涌现已成为时代之需。
“三个精神”是激励出来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当然,这种激励不能是一时一事,而应该形成一种社会化的且具有可持续性的激励制度。这需要解决技能人才上升通道问题,让劳模和工匠人才有用武之地,并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待遇保障。一方面,从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拓宽职业人才发展通道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享受同等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加强职工创新教育,在企业推行首席技师制度,设立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形成人人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氛围,提升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挥洒汗水、奉献智慧。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
总之,大力弘扬“三个精神”,就要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相关政策,提升技能人才地位,落实技能人才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竞相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吴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