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运城新闻网)
“羊吃了我的药材,民辅警来了10趟”——
走心调解奏响乡村和谐
记者 樊朋展 刘凯华 张蕊彤
在芮城县学张乡,芮城县公安局学张派出所的民辅警化身“和事佬”,用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音,在家长里短中化解邻里纠纷。
化解矛盾纠纷
“当矛盾纠纷涉及法律问题时,用咱们心贴心的对话,更能准确清晰地讲解法律法规,乡音的亲切,也是咱引导当事人理性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
芮城县公安局学张派出所所长杨钊坦言,矛盾调解中,派出所民辅警在交流时,不仅会有情感性的支持,也会用“听得懂”的话语,结合具体案例和相关法律条文,向当事人阐明其行为的合法性与后果,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促使其做出合理的决策。
6月上旬发生在辖区的一起“疑难”案件,直接说明了将对话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金钥匙”的重要性。
学张乡放羊户李某长期采用散养模式管理羊群。6月初,因监管疏漏,羊群闯入邻村全某承包的深山林地,肆意啃食其种植的连翘、独活等药材,连带损毁部分经济树种。李某发现时,羊群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且暂时无法联系到全某。为挽回损失,李某将涉事羊群暂扣于村内养羊场,要求全某赔偿药材损失及林地修复费用。
然而,赔偿协商因两大核心争议陷入僵局:
一是药材定损标准难以统一。
李某主张按市场零售价计算3年生长期损失,而全某认为应扣除自然损耗及管理成本;
二是暂扣羊群产生的额外费用争议。
李某提出羊群饲养费及误工补偿等要求,全某则质疑费用合理性。双方各执一词,矛盾逐渐升级。
签署和解协议
面对这样复杂的纠纷,学张派出所指导员王栋牵头,制订了“法律释明、情感疏导、多元调解”3步走策略。
“针对药材定损这一技术难题,咱们联合农技专家深入林地,对受损药材进行品种鉴定、生长周期评估及市场价格核查。”说起第一步,王栋告诉记者,要想让双方都感到公平,就要严格对受损药材进行核查,明确“损失赔偿应等同于因侵权所造成的实际损失”。
勘查现场
“一遍一遍问、一遍一遍谈、一遍一遍调,才能得到最客观的定损标准。”调解期间,民警翟康宁蹲在地头,一条条说清受损药材的种类,让定损标准清晰如账本。他告诉记者,面对各执一词的矛盾双方,法律释明也要结合对话艺术。
“赔偿要算明白账,更要讲良心账。”面对暂扣羊群产生的1300元费用争议,辅警王林峰拿着养羊产生的费用清单,多次进李某家讲清“合法补偿”与“过度索赔”的界限。
在厘清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学张派出所启动“1+3+N”调解机制:由1名民警牵头,联动司法所、村“两委”、网格员3支力量,邀请村里长者参与劝导。调解团队采用“背对背”“面对面”相结合的方式,白天丈量林地、核对账目,夜晚入户谈心、疏导情绪。
翟康宁在调解日志中写道:“第10次上门时,李某感动地说‘警察同志比我们自己还上心’。那一刻,真切感受到法律权威与人文关怀结合的力量。”当双方在调解室签署协议,全某承诺将按要求圈养羊群,李某当场返还羊群,这场持续月余的纠纷,终化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和谐音符。
如今在学张乡,这支行走在阡陌间的基层公安队伍,正用脚步丈量着基层善治的深度,用乡音传递法治温度,以对话架起连心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