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千年前的市井巷陌,我们的祖先用诗意的智慧与酷暑周旋:一片竹影、半盏冰声、几缕药香,编织出独属东方的清凉美学。翻开泛黄的典籍,我们会发现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冰雪凉水”的叫卖声,明代《长物志》描写的“竹夫人”抱枕,清代《扬州画舫录》中嫁妆必备的消暑器物……这些藏在古籍里的生存智慧,更早参透了“天人合一”的避暑真谛。让我们穿越时空,探寻那些古代市井的消暑智慧。
竹夫人传情
青竹编织的浪漫诗学
南宋十三年的盛夏,临安城瓦舍勾栏里传来悠长的吆喝。那年夏天热得邪性,《武林旧事》记载临安城“冰价踊贵”,连皇宫都削减了用冰量。入夜后更是闷热如蒸笼,绸缎庄伙计张二郎躺在竹榻上翻来覆去。忽然听见窗外“吱呀”一声,隔壁姑娘小桃红从窗缝里塞进来个青竹编制的长笼,细声细气道:“借你个‘竹夫人’使使。”
这个中空透气的竹笼,宋代人称为“竹夫人”或“青奴”。苏轼被贬黄州时写诗调侃:“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说的就是这种避暑神器。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详细记载了其制作方法:“取毛竹长五尺,去青皮,编作疏笼,两头留节,中间通透。”使用时“抱之入眠,凉透肌骨”。
清代《扬州画舫录》记载,江南女子出嫁时,嫁妆里必有一对精编竹夫人,“取‘节节通心’之意”。更妙的是,心灵手巧的女子会在竹节间藏入香草或情笺,让这寻常避暑物成了最含蓄的情感媒介。张二郎把沁凉的竹笼搂在怀里,忽然摸到笼节里塞着块丝帕,上面绣着并蒂莲,顿时觉得这“竹夫人”更清凉了。
冰盏江湖
硝石与真冰的生存博弈
五更天,卖酸梅汤的李婆子就推着水车出门了。车头挂着的铜盏叮当作响,这是宋代“冰盏党”的标志。《东京梦华录》记载,六月汴梁街头“冰雪凉水”叫卖声不绝,用的都是这种铜盏招徕顾客。“昨日新得的硝石,能制三桶冰。”李婆子得意地跟帮工炫耀。她不知道,这种用硝石溶于水吸热的制冰法,早在唐代《酉阳杂俎》就有记载:“取硝石投水中,夏月可为冰。”但这种方法制出的“冰”其实只是低温晶体,远不如天然冰凉爽。隔壁卖“冰雪甘草汤”的孙瘸子却冷笑——他水车里藏着的,可是真冰块。
元代《析津志》记载,有商贩发明“转盘赌冰”游戏:花一文钱转动木盘,指针停在“雪”字得真冰,“霜”字得井水,“露”字则要继续加钱。这种充满市井狡黠的营销手段,让酷暑变成了娱乐。
瓷枕生趣
定窑里的清凉世界
城南当铺的朝奉先生有个怪癖——三伏天也要穿长衫。伙计们后来发现,他柜台底下藏着个北宋定窑孩儿枕。白居易诗中“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的闲适,多半就倚着这样的清凉。
明代《陶说》记载,宋代磁州窑曾产“水墨枕”,注水后能看到游鱼图案。匠人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鱼影随温度变化若隐若现:温度越高,鱼影越清晰,仿佛在提醒主人“心静自然凉”。这种将实用功能与审美情趣完美结合的设计,堪称最早的“温度可视化”装置。
元代画家倪瓒在《清閟阁集》中记载,他收藏的瓷枕内腔还藏有暗格,可放置薄荷、冰片等香料,“首搁其上,凉意自百会穴入”。
香囊藏机
药香里的心理疗法
最绝的是城西药铺的孙郎中,他按《千金方》配的“清凉散”香囊供不应求。孙思邈原著里写着:“取柏子仁、甘菊花、白芷等分,盛绛囊中佩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揭示,这些香料确实能刺激鼻黏膜产生清凉感。
现代研究证明,白芷所含的欧前胡素确有镇静作用,而柏子仁挥发油能降低皮肤温度0.5℃~1℃。更妙的是《外台秘要》记载的“冰麝散”:将龙脑、薄荷、麝香等研磨成粉,涂抹在太阳穴,“霎时如临雪山”。
从竹夫人的肌肤之亲到冰盏党的生存博弈,从瓷枕里的微观宇宙到香囊中的心理疗法,这些消暑器物承载的是市井情感的生活诗学。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 寇俊松
下一篇:重 庆 也 太 出 片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