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全国人大
十年立法路,锦绣绘江淮。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江苏发展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宏伟蓝图。2015年,立法法修改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十年来,江苏省各设区的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始终,推出了一大批立足国家战略、切合地方实际、呼应时代需求、饱含民生温度的地方性法规,以“江苏速度”回应发展需求、以“江苏精度”打磨制度设计、以“江苏温度”彰显为民初心,在全国地方立法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江苏经验。
在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进江苏,品读这幅以法治为笔描绘的新时代江淮画卷。
立法工作的久久为功,守护着太湖万顷碧波。图/视觉中国
01
夯实法治之基,
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年奋进,江苏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以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13个设区的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市的优异成果,书写了“经济强”的出色答卷,展现了“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乘着绿色发展大势,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腾飞,传统工业名城——常州站上了时代的产业风口。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以创制性立法为突破口,持续为“新能源之都”建设注入法治动能。“《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为新能源产业腾飞插上了法治翅膀。”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常州市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这部条例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政策红利,有效激发企业活力。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大关,产业集聚度跃居全国前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领跑全国。
近年来,苏州科技创新发展持续领跑全国。截至去年,苏州拥有第三代半导体、生物医药2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74万家,位居全国第三。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1%,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8件……一串串亮眼的数据,离不开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
“作为扎根苏州十年的科技型企业,我们深切感受到地方性法规对创新生态的塑造力。条例对于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可以说是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的‘护航法典’。”谈及2023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苏州市人大代表、以诺康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骆威表示,未来,法治将成为苏州科技创新的最强底色。
借助覆盖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和超300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苏州正乘“空”而上,逐梦低空经济新蓝海。2024年以来,苏州新签约低空经济项目超300个,计划总投资超900亿元。
“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五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内,划分专业领域与串联协作的联盟工作机制提高了立法工作各个环节的效率。”苏州市人大常委会议案建议工委委员、苏州工业园区律师协会副会长徐黎宏如是说。
为了持续深入扎实做好苏州市低空经济促进条例草案一审后的调研和修改工作,在苏州市人大常委会的组织下,苏州工业园区的五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举办“产业链立法圆桌”等多项活动,从产业发展、服务平台、数字底座等方面充分听取相关企业代表意见建议。苏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还与市司法局共同为地方立法研究中心揭牌,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法规框架构建与完善工作。
潮平两岸阔,风正“新”帆悬。十年来,江苏各设区的市立足本地特色产业,以高效的立法步伐,推出一批批聚焦实践、回应急需、前瞻引领的地方性法规,集法治矩阵之合力,谋高质量发展之胜,将美好蓝图织就为生动现实。
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南京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做好新时代“侨”文章,《无锡市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南通市立足通州湾开新局,扬州市围绕产业科创谋新篇,泰州市着眼大健康产业谱新章。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制定了《石化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条例》,强化了“一带一路”倡议节点城市建设。坚持“产业强海、科技兴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科学用海”,《连云港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盐城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先后出台,领航深耕蓝色经济。
电商专项法规《宿迁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条例》为加快“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创新注入更多动能。2018年,徐州和南通同步出台质量促进条例,树立品质标杆,加快推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淮安市地理标志数量全省第一、全国领先,《淮安市地理标志促进和保护条例》的及时出台,助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十年来,江苏13个设区的市积极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导向推动立法协同,推动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落地。2021年,无锡、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扬州、泰州七市协同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合力打造公平、开放、透明的一流营商环境,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加速推进。
同样是在2021年,面对省内第一条跨行政区域的轨道交通线路——宁句城际轨道在运行后出现轨道交通运营和执法管理不统一的难题。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同步推进立法工作。《关于加强跨市域轨道交通运营和执法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宁句城际轨道开通前顺利出台,及时有效破解了轨道交通一体化过程中的共性难题。
2024年,《宿迁市地方性法规协同起草与修改办法》围绕起草协同、修改协同、特殊协同等三个方面,为汇聚立法工作整体合力提出了“宿迁路径”,为切实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效率构建了责任明确、联系紧密、沟通顺畅、协作高效的立法协同机制。
十年来,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目标,省内各设区的市充分发挥立法自主性,持续加强法规制度供给。从2018年南京市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抢占创新高地,到2022年《泰州市标准化条例》助力打造“品质泰州”;从2024年南通市出台《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创新特色产业保护与海外维权机制,到2025年扬州市起草产教融合促进条例草案推进“双元制”改革……一幅以法治为经纬的发展图景在江苏大地全面铺开。
02
织密法治之网,
守护绿水青山生命线
从烟波浩渺的太湖,到纵横阡陌的里下河,再至鹤舞鹿鸣的黄海湿地……江苏全域生态万象。十三市立法者共执法治“银针”,瞄准痛点精准施策,在这南北绵延的生态本底上,以“一地一法”绣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荣的双面乾坤。
“三万六千顷,千顷颇黎色。”从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到2025年太湖水质总体达到Ⅲ类,首次全年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护一湖碧波,离不开立法工作的久久为功。
作为太湖治理的“上游担当”,常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出台《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推动对滆湖、长荡湖这两个太湖流域上游重要湖泊实行滨湖生态空间管控和治理修复,为太湖治理把好“源头活水”关。
位于太湖西北部的无锡,拥有758平方公里太湖水面面积和142公里的太湖岸线。立足丰富的湿地资源,总结治水经验,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以《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为主体,制定出台并修改完善《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无锡市湿地保护条例》等9件法规,有针对性构建水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体系。
在出台《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基础上,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又于2021年制定《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有了这部江苏首例太湖岛屿专门性法规的引领,近年来太湖生态岛的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提升,今年以来生态岛周围水域野生荇菜的面积显著增加。2025年,《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入选全国首届“地方立法十大范例”。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亚平介绍道:“条例使得沿岸新城快速发展和湖心岛群白鹭齐飞的共生景象成了实景。除了太湖生态岛条例,十年来我们还修改制定了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湿地保护等地方性法规,汇聚全市人民力量,共同写好绿水青山法治答卷。”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在蜿蜒432.5公里的长江江苏段沿线,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8个设区的市以法为笔,从岸线资源保护到江豚保护,从船舶污染防治到防洪工程……共同谱写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让古运河重生”,扬州市率先设立“大运河文化遗产日”,淮安、常州、宿迁、徐州等地先后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这条“活着的古运河”继续焕发生机注入更多法治动力。
京杭大运河穿行徐州平原。图/视觉中国
千里海岸上,白鹭忽飞来。坐拥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的滨海湿地,江苏在有序开发利用海岸线的同时,也将沿海湿地保护摆上重要位置。从南通经盐城到连云港,三地立足湿地分布具体情况,在长达954公里的海岸线上,以法治之力守护候鸟天堂。
针随势走,法因境生。当立法的丝线游走于江苏大地,以法为针,绣出的何止钟灵毓秀的山水画卷?以绿为线,织就的岂止蓬勃盎然的生态图景?
十三城针法各异,却皆是以法治为遵循,以绿色为追求。法网经纬交织之间,绣花般的精细立法功夫之下,刚性的规则与柔性的生态共生,严谨的条文与蓬勃的活力激荡,最终捧出一幅绿意盎然的“苏字号”时代新卷。
03
凝聚法治之力,
回应群众美好新期盼
绣花须从丝线起,立法当自细微观。回望江苏各设区的市十年立法路,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蓝图上,十三城以“小切口”立法缀起民心所向的幸福图景,织就守护万家灯火的坚实屏障。
位于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基层立法联系点里,围绕《常州市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草案修改二稿)》,大家各抒己见。带着温度的句句条条建议,都被认真记录整理,如同万千彩缕跃至立法的“刺绣绷架”前,最终融入法规的细密绣纹里。
记者了解到,龙虎塘街道辖区内高新产业密集,常住人口有8.5万人之多。自2022年5月以来,借助辖区内37个综合网格以及74个面向企业和市场的专属网格,龙虎塘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已高质量配合省、市人大完成20件法规草案的意见征询,开展立法调研座谈会58场,提交有效立法建议186条。
徒法不足以自行。“在法规出台后,我们会通过实施满两年法定报告、一届集中报告、根据需要专门报告这三类报告助力法规实施推进。”常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云萍这样告诉记者,“我们还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组建‘法宣联盟’和‘法宣志愿服务队’,设立地方性法规宣传月,让法规更深入人心。”
展望江苏全省,带着温度的“小切口”立法在各设区的市都结出了硕果。近年来,心搏骤停导致“猝死”的事件频发。在城市公共场所普及自动体外除颤器,不仅是救急所需,也是构建城市应急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2023年9月1日,《盐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决定》开始施行。11条1600多字的条例,为解决当前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不足、群众“不能救、不会救、不敢救”的问题提供了法治支撑。
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法治蓝天。继2023年作出关于禁止电竞酒店向未成年人提供互联网上网服务的决定后,2024年8月30日,《宿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规范网约房向未成年人提供住宿服务的决定》正式施行。短短十条,总结的是宿迁市在未成年人保护及网约房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坚持的是规范新业态发展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并重,从“小切口”入手,让妨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威胁无处遁形。
让群众乐享更多发展成果。从坚持公园姓“公”理念、明确城市公园体系建设服务于百姓的《扬州市公园条例》,到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巩固“书香扬州”建设成果的《扬州市城市书房条例》,扬州市人大常委会着眼公共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和可持续性,打造融合地方特色和人文温度的公共服务。
坐落在扬州运河三湾公园的城市书房,是“书香扬州”诸多建设成果之一。图/视觉中国
聚焦“一老一小”社会热点。《泰州市托育服务条例》为学龄前儿童照护提供新思路;《南通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条例》、《镇江市未成年残疾人保障规定》,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撑起一片绿荫;《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规范了居家养老模式,《扬州市老年人优待条例》让社会发展成果延伸至长者身边。
关注民生安全。《南京市电梯安全条例》首创电梯安全责任保险,扬州市、淮安市出台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规定。保护地方特色,《镇江香醋保护条例》、《宿迁市洋河双沟酒产区地下水保护条例》、《苏州市洞庭山碧螺春茶保护条例》、《连云港市石刻保护条例》接续出台,规范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
培育社会公德。常州市制定专门条例推行使用公筷公勺,多地制定养犬管理条例、无偿献血条例,江苏13个设区的市全部制定社会信用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赓续红色基因,南京市制定国家公祭条例,徐州市制定淮海战役红色资源保护条例,淮安市制定周恩来纪念地保护条例……
从苏州工业园区的你问我答,到龙虎塘社区的讨论声浪;从秦淮河畔的里弄恳谈,到琼花观社区的街巷议事;从云龙湖畔的庭院协商,到墟沟街道的“海港夜话”……十年来,上万条带着烟火气的建议化作丝缕,最终汇入百余部饱含江苏温度的民生法规。
锦绣经纬,法润江苏。从经济动脉到生态肌理,从社会经纬到民生纹理,正织就一幅兼具时代气韵与地域特色的法治新锦。十载耕耘,江苏省各设区的市用近五百部饱含江苏速度、精度、温度的地方性法规,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了有力保障。每一部法规的诞生,都是对民生关切的精准回应;每一个条款的落地,都为这幅法治华章增添坚实筋骨与温暖底色。
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江苏各设区的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高质量立法助力高质量发展。当法治阳光照耀这片千年沃土,锦绣江苏必将绽放更加绚丽的新时代华彩!
下一篇:6月物流业景气指数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