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
前不久,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正式发布《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运营服务要求》团体标准(下称《要求》)。该标准针对观众人数在5000人(含)以上的营业性演出活动。这是国内演出行业首个关于大型营业性演出运营规范的标准。
大型营业性演出,业内一般简称为“大演”。大演之“大”,体现在其规模效应上。大演覆盖了体育场、体育馆内举办的演唱会和相关场地举办的音乐节,动辄上万观众参与,是演艺市场内公认的流量最大、效果最显著的一类演出。
大演之“热”,体现在其“吸金”能力上。近年来,演唱会、音乐节等大演活动不断刷屏。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4年,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296.36亿元,在演出市场票房占比大幅提升,由2023年的35.4%提升至51.1%。
持续的高热度中,大演市场也出现了“过烫”灼伤消费者的现象。宣传与实际不符,演出时长缩水或人员变动未提前告知;门票退改政策不合理,平台设置“不可退票”条款;演唱会现场舞台灯光璀璨,观众席中却不时有人抱怨视线被挡……一系列案例时常见诸报端,也给消费者本应获得的美好体验覆盖了一层阴影。
这次团体标准的出台,直指“过烫”乱象。例如,针对饱受诟病的“台柱子”票遮挡视野问题,《要求》明确演出举办单位在划定演出座位区域前,应实地核查演出场所座位布局,避免将场所固定设施造成观演视线严重遮挡的座位划入常规可售票区域。
此次《要求》的出台,为长期困扰消费者和行业信誉的诸多痛点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细则。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的操作指南,演出主办方、票务平台、场馆方在执行层面尺度不一,责任边界模糊,纠纷处理往往陷入无据可依的窘境。参与起草《要求》的12家演艺经纪企业都为行业知名企业,头部企业的深度参与,赋予了标准更强的落地性,有利于形成行业带动效应,加速新规在全市场的渗透与普及。
标准化,是治理乱象的“退烧药”。行业头部企业的共识,凝结成为一纸团体标准,背后是无数乐迷为一场演唱会跨越山海的期待,也是市场繁荣有序发展的新保障。
当然,团体标准的有效落地,仍面临关键考验。团体标准本质上属于行业自律范畴,不具备强制法律效力。因此,其约束力主要依靠行业内部的声誉机制和共识驱动。配套建立具有公信力和高效率的投诉举报通道和自律惩戒措施(如行业通报、限制获得奖补资格等),对确保“规矩”被敬畏至关重要。在团体标准推广的同时,消费者组织的第三方监督作用也应被重视。
大演市场,呼唤着更具韧性、持续繁荣的健康生态。《要求》的出台,是构建这一生态的重要一步。它不应被视作终点,而应成为行业质量升级的新起点。当纸面上的规范,转化为每场演出前周密的地毯式核查、转化为消费者退票时感受到的便利、转化为当视线被挡时现场及时提供的解决方案……这些具体的服务细节,成为行业的普遍现实,标准的价值才得以真正彰显。
上一篇:“海上霸王”为何频繁到访大连海域
下一篇:沈阳博士后留沈率连续三年超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