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唐正平 邱胜
7月初,重庆酷暑蒸腾。仅1.5小时车程之外,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十里云湖康养度假区却恒温清凉。68岁的重庆退休教师周秀兰迎着湖光山色舒展太极扇,怡然自得。
“以前被关节疼痛困扰多年,现在活动自如。”她身旁20余位来自重庆的老邻居同步推掌,构成一幅和谐康养图景。
这是九坝镇夏日清晨的寻常一瞥。常住人口仅2.8万的山区小镇,每年6月末便迎来超过12万川渝“候鸟族”。他们不再满足于短暂避暑,而是将停留升级为深度旅居,甚至视此地为第二故乡。
旅居经济的蓬勃兴起,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支撑。2024年,我省出台政策措施,明确支持避暑康养旅居项目建设。今年,又进一步出台全省旅居地产发展指导意见,为企业投资营造稳定、高效、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人气流量也同步升温——7月4日晚,2025年桐梓“村晚”夏季大联欢在九坝开启,持续到8月底,这场文旅盛宴延续了去年单季吸引300万人次的火爆势头,为九坝康养度假区带来巨大关注度,进一步点燃康养度假房产的销售热情。
桐梓九坝镇接住了这泼天流量,以“凉”资源破题、以高品质“住”体验解题,通过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态康养度假区,有力推动了成渝游客从传统观光旅游向深度休闲旅居的转变。蓬勃发展的旅居市场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已成为撬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为山区县域探索特色发展路径提供了生动样本。
清凉为媒 携手“候鸟”共建第二故乡
仲夏时节,驱车驶入桐梓县九坝镇,一个个旅居康养度假区掩映于林海之间。
1300米海拔,23摄氏度的气温,成为这里最宝贵的资源,超80%的森林覆盖率、高达每立方米2.9万个的负氧离子浓度,天然织就黔北“避暑天堂”,成为吸引川渝游客旅居、开发商落户的强劲磁石。
林达小镇项目即是缩影。营销总监穆勇介绍:“开盘当日成交58套,超500组客户到访。”这个总投资5亿元的项目,从拿地到开盘仅用时4个月,首批158套房源迅速去化超三分之一。这只是九坝12个旅居项目火热发展的一个切面。据九坝镇政府数据,全镇旅居地产规划总建筑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建成建筑面积已突破67万平方米,年均新增房源增速稳定在15%至20%。
数字攀升,更见黏性增强。在九坝印象康养度假区,首批购房业主、70岁的重庆退休教师李晓宏,已将老家视为“临时驿站”。“4月上山,11月才回重庆,三姐妹都扎根这儿了。”她笑言这里成了家族的“第一故乡”。像她这样的常住业主日益增多:旺季核心项目入住率超90%,部分康养度假区一房难求;年均居住时长从一两个月延伸至三四个月,全年定居者亦非个例。
截至目前,已有1.3万余户成渝游客在九坝置业旅居,成为“新九坝人”。当重庆变为驿站,九坝成为故乡,成渝“候鸟”在此归巢,正书写着从清凉栖居到心安家园的崭新篇章。
心安为魂 破冰融雪同织邻里温情
在九坝,医养结合并非口号,而是日常:林达小镇的康养中心里,AI筛查设备悄然运作,屏幕另一端连着西南医院的专家;在九坝印象社区,从重庆三甲医院退休的李法琪医生,成了居民口耳相传的“宝藏邻居”和随叫随到的“健康守护神”。
公共资源的触手可及,筑起了安心的第一道基石。九坝印象社区号称“C位度假”,成渝业主出门一公里内可享受到医疗、购物、政务服务等公共资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办思乡主题活动,九坝印象康养度假区的社群策划师深谙此道。“印象邻里”的茶话氤氲着家常,“国风书画社”的墨香里藏着雅趣。重庆来的李晓宏把这里当成了新舞台,模特队的风姿、乒乓球的弧线,被她经营得风生水起。
林达小镇别出心裁地划出40亩共享农园,充斥着满满的乡土气息。“开盘送菜地。”新业主张先生畅想着在地里埋下菜籽,侍弄着属于自己的方寸田园。
不远处,“四季三餐药膳食堂”蒸汽缭绕,黄芪炖土鸡的醇香裹挟着山野的清甜飘散——这间深谙药食同源之道的餐厅,成了重庆客们竞相打卡的“疗愈食堂”。
九坝印象的“印象甄选”平台则架起了另一座桥:山里的土猪肉、林间的走地鸡,可直达业主餐桌。既能让游客尝到山味,又能助农,这种模式一年可助当地农户增收30万元。
进入7月,九坝生态度假区风情街的清晨热闹非凡。当地土鸡、蜂蜜等绿色农产品深受游客青睐;与此同时,成渝游客带来的荣昌卤鹅、重庆火锅、重庆小面等特色美食也在此汇聚,为当地美食文化增添了丰富滋味。
配套为本 “客主一家亲”齐绘幸福家园
晨雾轻笼山峦,九坝印象康养度假区业主冯后荣已在新垦的菜园里忙碌。院墙外,新修的公路蜿蜒向前,取代了昔日的泥泞。“以前路不畅、水不稳、煤气不通,心里不踏实。现在就住得安心喽。”冯后荣黝黑的脸上笑意舒展。这份安心,正是九坝吸引成渝“候鸟”归巢的基石,背后是当地政府精准发力的成果。
立足贵州支持遵义建设省域副中心、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的战略机遇,桐梓县将九坝锚定为成渝“候鸟”旅居首选地,出台系列政策护航旅居康养产业稳健发展。同时,桐梓夏季“村晚”巧妙融合成渝、巴蜀、黔北文化,营造“客主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成为吸引川渝客源的闪亮名片,为康养度假区精准引流。
基建提速,夯实根基,看得见的变化在山乡次第呈现:贯通渝黔的高速连接线拉近距离,避暑专线大巴便捷往返,物理距离缩短,心理隔阂消融;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电网升级改造,供水管网、天然气管道延伸覆盖,这些“里子”工程筑牢了“候鸟”安居乐业的硬支撑;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确保推窗见绿、开门见山,一系列看得见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一套小屋、一片共享农园、一群睦邻好友、一份健康守护、一口山野时鲜……这些元素共同编织成吾乡之网,稳稳接住川渝“候鸟”,使其从避暑客蝶变为归巢定居的“新九坝人”。
九坝镇党委书记赵德富表示,高品质康养度假区和特色民宿在九坝蓬勃兴起,让游客住下来、慢下来、深体验,引爆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催生文化体验、康养休闲、田园观光等多元业态。依托桐梓夏季“村晚”,推动九坝旅游从一季火迈向四季旺,从观光地升华为乐活乡,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群有爱的九坝实践,为全省旅居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