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人们通常认为,舞台属于明星和冠军。但近期火爆的“苏超”联赛似乎打破了这个定见,把C位让给普通人,把聚光灯照在草根身上,“野百合也有春天”。我们该如何解释连续登上热搜的“苏超”现象呢?
上海足球名宿徐根宝的“接传转”理念,或许可以借来一用。
所谓“接”,首先指的是“接梗”。从“散装江苏”到“太湖三傻”,再到“苏得起”“无所谓”“常垫底”,这些看上去难登大雅的谐音梗、自嘲秀,其实很多出自从省级到各地官媒的创意策划,堂而皇之写进了赛事引流造势的官方文案。接梗其实是一种姿态,一种不搭架子、不端不摆的姿态,一种读懂网民沟通语言系统的姿态,一种官方与民间良性互动的姿态,而互动的意义在于让许多不懂足球的人加入这场以足球为名的盛会,让原先觉得“与我无瓜”的普罗大众形成参与其中的兴趣并能找到自己的乐趣,形成“全民参与”的线上线下氛围。
除了接梗,还要接流量。当赛事热度逐渐升起,舆论场上难免出现不同的声音,意见建议、质疑批评很可能裹挟在流量之中。能不能虚心接受合理的意见,考验赛事组织者以及背后城市治理者的胸襟;能不能在质疑声中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考验其战略定力。
所谓“传”,这里指的是“传播”。关于“苏超”的报道中,不止有每场比赛的比分,我们看到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在工作场所和训练场之间来回奔波,能根据场边广告牌上的“东北街边烧烤”了解一家小店的日常烟火……群众体育,核心是群众,也就是场上场下每一个参与的人。赛事运营,除了传播赛事本身,扩大其影响力,更为关键的,就是传播好参与赛事的个体,讲好普通人的故事,以期获得远远超出体育之外的一个个共鸣。
所谓“转”,这里指的是“转化”。“苏超”出圈以来,江苏各地美食热度不断攀升,景区纷纷推出联名活动,“足球+文旅”“足球+商业”已经催生出新业态。据说,整个“苏超”赛季预计能创造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座城市增收2000余万。城市足球联赛,是足球,又不止是足球;群众体育,是体育,又不止是体育。将赛事作为枢纽,推动文旅商体展的联动融合,为更多非体育爱好者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进而撬动城市经济的消费潜能。
马克思说过,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让群众当主人、唱主角,正是“苏超”剧情的点睛之笔。
在“苏超”带动下,粤超,川超,豫超,浙超,徽超……多地开始策划和推出“省超”联赛,已办的也在琢磨新踢法。乃至许多上海人最近聊天,也半开玩笑地提到同一个话题:隔壁人家白相得介闹猛,阿拉上海会办“沪超”或者“海超”吗?
坦率地说,照搬“苏超”,大可不必。上海本身具有浓厚的职业足球氛围,拥有独特的“德比文化”。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换个角度看,“苏超”为我们谋划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体育赛事之都,更为我们如何进一步借助城市文体优势推进商旅融合、促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上海不缺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不缺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更不缺热爱体育、热爱生活品质的人群。如何将广大市民对体育的热情汇聚成澎湃的城市发展动力,因地制宜用好“接传转”,还真不是玩笑之言。
原标题:《文汇时评 | 隔壁“苏超”的经验,上海学得来吗》
栏目主编:杨逸淇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孙欣祺
上一篇:“苏超”赛场上的女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