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山东发布
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系列政策,并回答记者提问。
香港大公文汇记者: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请问,山东在发展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在赋能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方面将开展哪些工作?
王楗夫:工业行业既是工业物质生产者,也是工业文化生产者,同时还是助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推动者和技术装备支撑者。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既可以赋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更能提升文化创新发展的质量效能,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这两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加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深入实施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和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为全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一是培育了一批支撑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着力发挥工业大省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浪潮人工智能服务器出货量、歌尔高端虚拟现实头显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海信电视机市占率跃居全国首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所属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强化人才梯队培养,贡献了一大批深耕产业一线、助力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高素质技能人才。2024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达到2.2万亿元;今年1-5月,实现营收6933.7亿元,同比增长18.8%。所有这些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装备和人才支撑。
二是打造了一批支撑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全省现有规上工业企业4万余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093家,许多企业成为支撑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主力军。海尔、海信两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十强,浪潮、中创等8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百强,1623家企业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评估。同时,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6个,总量稳居全国首位,去年6月又建成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形成了赋能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是取得了一批支撑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数字产品。培育齐鲁文化大模型等在内的首版次高端软件1659个,超高清激光电视等在内的首件套电子产品73个,打造元宇宙创新“名品”16个、应用“名景”18个,11个大模型产品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同时,深入实施云行齐鲁、工赋山东、人工智能+等行动,累计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及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376个,带动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1%。这些发展新成果,有力促进了上万家文化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极大增强了文化产品发展创新力。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认真落实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政策措施,突出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文化领域技术供给。建强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文化产业企业用好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软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参与产学研对接、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等工作,更好支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二是强化主体力量梯队培育。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型企业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领航企业等,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支持文化制造业企业参与“工赋百景”揭榜挂帅试点,对创新成果给予相关政策奖励。
三是强化信息技术融合赋能。用好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元宇宙技术在文化领域创新应用,打造一批“名品”“名景”。依托“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培育100个以上特色大模型企业、100家以上优秀行业模型。充分发挥厅属3所院校作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是强化文化科技融合基础。深入实施5G“百城万站”深度覆盖和“百企千例”规模应用行动,推动重点文旅景区、重点文化基地、重要文化设施、重点文化产业企业5G网络深度覆盖。加快“1+N”智算云服务体系建设,力争今年智能算力占比超过35%,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算力支撑。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文化产业创新平台、文化数据应用平台等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请问,山东在文化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王炳春:针对文化科技平台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从“提质效、重研发、强保障”三个方面,实现系统发力。
(一)推动文化科技平台提质增效。一是发挥青岛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沉浸式体验内容生成技术创新中心的引领示范效应,通过技术共享、产学研合作,全方位激发文化科技项目创新活力。二是重点支持先进光场显示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15家省级文旅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科研设施与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前沿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阵地。三是加大“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两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培育力度,提升专业研究能力与行业影响力。
(二)创新文旅数据平台开发利用。用好齐鲁文化大模型、山东公共文化云、山东省数字文化大平台等现有平台,提升数据服务能力。通过整合版本资源、文献资源和算力资源等核心要素,以国家级标准体系为依托,高标准建设文旅领域人工智能数据平台,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模型产品。同时,加速文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技术动能。
(三)全力提供人才资金保障。人才引育方面,加强山东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旅游职业学院相关学科建设,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重点围绕“互联网+”、智慧旅游、舞台科技等前沿领域,强化复合型创新人才引育,打造一支精通文化内涵、掌握科技手段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资金支持方面,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委金融办研究成立金融与文旅产业双向赋能工作专班,围绕落实国家金融支持文旅产业相关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做好文旅项目投融资服务。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创新融资模式,开发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展好“担保双百亿行动”,为文化科技平台建设提供坚实资金保障。
通过上述举措,山东将全力构建功能完备、协同高效的文化科技平台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创新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