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都是高层建筑,何以黄鹤楼、岳阳楼之外,滕王阁不称楼独称阁?
楼阁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和塔是有区别的。塔是从域外传来的,起源于印度。《说文解字》里有:“楼,重屋也”,《尔雅》里有:“阁,楼也”。楼指两层以上的房屋,阁则多指建在高处,四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周围开窗,可凭高远望的建筑物。从滕王阁的格局来看,是能够与楼区分开的。
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合称“长江三胜”,历史上都曾数度兴废。至上世纪80年代初,仅有岳阳楼孑遗。独滕王阁遭厄为最,历经唐、宋、元、明、清,兴废更迭,先后修葺28次。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个异数。“长江三胜”以一种文化形态影响了自古至今的中国文人。试问有几人,不知或不会背诵已成为“长江三胜”象征的崔颢的诗、范仲淹的记、王勃的序?
滕王阁位于长江的支流赣江边上。多年前一个初冬时节,我自井冈山感怀而返,为完成夙愿,专门造访了滕王阁。站在滕王阁五层高台之上,眺望缓缓而流的赣江,不觉默诵起“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于永徽四年(653年)都督洪州(今南昌市)时,数百年间都是无以复加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巅峰代表之作。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曾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后,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但仍冠名“滕王阁”。
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序》)之时,已是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此阁之后了。值得一提的是,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洪都观察使王仲舒两次重修滕王阁,一代文豪韩愈为之作《新修滕王阁记》,然而与王勃之文相比,韩愈此文的影响力相对小很多。
登高而赋,举杯吟咏,因其雅好,大多数楼阁的建造与修葺,不自觉地成为部分文人的文化使命,于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类的记载便不绝于史籍和碑碣中。几经修葺后,滕王阁的面貌已大变。元代姚燧发现了这一点,他在《新修滕王阁记》中称宋阁“其基城为阁……大抵非唐屋矣”。
如今的滕王阁极具宋代楼阁建筑的风采气韵。1985年重建时据说依照的是梁思成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看来只有对《营造法式》研究精透的梁思成才能使之承继宋式建筑的风格,并使这座新阁的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水平。我不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但站在钢筋混凝土所建的阁上,内心还是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建筑材料与工艺的完全不同,让我相信自己看到的只是唐宋滕王阁的一个幻影。
这座滕王阁自古至今已是第29次重建之阁了。新阁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为典型的宋代楼阁“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层皆有回廊,可俯瞰赣江景色,南北有回廊连接着“压江”和“挹翠”两个辅亭。这是仿宋朝木结构样式的直接证明。
滕王阁缘何经历了重重磨难?一时难以尽述。我突然对其前28次修葺生发了探究的兴趣,但这个问题是综合性的,几句话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唐代5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的历次修葺,致使滕王阁的建筑规制多有变化。有清一代自其中叶国运式微、内忧外患,滕王阁似也自甘与之同命运,13次的频繁兴废也是累世无双。自清顺治五年(1648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凡260多年间,先后毁于火灾7次,再遭兵燹2次,自然损坏而倾圮又经4次。每次重修,时过境迁,均不如唐、宋、元、明四代,建筑规模日趋缩小,为了粉饰,甚至采用了一些民间土办法,意欲蒙混过关了之。这都有晚清的旧阁照片可证。
记忆是承载于文化之中的。滕王阁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吉祥风水建筑,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着神圣地位。基此一点,历朝历代无不重视和保护滕王阁。正是因了这样的文化传承,滕王阁在遭毁28次后,还能再一次浴火重生。
旅游者行走山水间的一个目的在于通古知今,道法自然。既是登临,心无旁骛,临风远眺,赣江缓流,一欲发思古之幽情;然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现代感,却让我的思绪及时回溯,江面不见舟楫往来,遑论白帆片片。我想下回还会再来的。那时,我将在旭日初升之时,目追数道朝霞,在远离滕王阁的地方选个最佳位置,只看滕王阁的侧影,还有粼粼曜目的一带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