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峰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转型的重要指引。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旨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选择。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资源能源日益趋紧等现实挑战,加快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课程思政体系,对于培养绿色发展践行者以及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构建“绿色+”课程体系,推动知行合一
其一,加强学科特色与生态元素的深度耦合。在自然科学类学科,生物课程可结合濒危物种保护案例来解析生态链稳定性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化学教学可引入清洁能源制备、工业废水无害化处理等环保技术探讨绿色化学的现实意义。在人文社科领域,管理学科可梳理现代“绿色供应链协同”的生态治理范式,哲学课程可围绕“天人合一”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生态整体主义的发展,进一步重塑学生的生态伦理和法治认知。在课程思政中,可引导学生探讨绿色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结合垃圾分类政策启发学生思考民众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
其二,依托专业设计实践性强的“绿色作业”。学校可以组织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全面深入的垃圾分类调研工作。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调研问卷并在社区居民中展开广泛调查,同时实地观察社区垃圾分类设施的配备情况、垃圾投放的准确率以及后续的处理流程,在收集大量一手资料后运用数据分析找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以此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策划低碳企业运营方案。学生要充分考虑生产、营销、管理等环节,同时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原理设计一套完整的低碳企业运营方案,从而提高自身在经济管理领域推动绿色发展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营造“绿色+”校园文化,拓宽育人场景
其一,打造绿色文化环境。学校可以通过扩大校园绿化面积以及合理布局植物景观,为师生创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在亲近自然中感受绿色之美。此外,学校也要注重校园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使用节能灯具、节水器具,建设雨水收集以及太阳能利用设施等,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以实际场景向学生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其二,构建绿色网格体系。学校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需兼顾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结合。刚性约束包括出台如《校园能耗智能监测管理办法》等措施,将教室照明、空调使用纳入物联网系统,耗能若超阈值则会自动预警;柔性激励可通过设立“绿色积分银行”,号召学生参与废纸回收、二手书市等活动,以兑换自习室预约时长或实验器材使用权限等。同时,要完善协同机制,成立由后勤、学工、科研等多部门联动的生态委员会,每季度发布《校园生态白皮书》等。
其三,开展绿色行为活动。学校与环保企业共建“微缩生态实验室”,让学生参与污水处理模型搭建、光伏材料效能测试等项目。学校还可以举办生态艺术展,鼓励学生用回收塑料制作装置艺术,获奖作品可陈列于校史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绿色行动中来,这样既能避免环保教育流于表面,又能通过量化评估持续优化育人成效。在管理实践课上,可编制校园垃圾分类成本效益分析报告,在生物竞赛中设计校园昆虫种群多样性动态监测方案,让绿色发展理念真正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
〔作者系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宜宾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西南县域绿色治理体系建构研究”(2023YY11);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行政管理”(XKCSZZY202301)〕
上一篇:集结!直击“环青赛大本营”的热烈
下一篇:乡土大地上的春华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