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善德转行做CFO:
一颗荔枝里的古代会计魂
中国会计报记者 刘海玲
长安驿道上的荔枝驿卒李善德或许未曾想到,运送怀中那筐岭南仙果的经历,搁现代能评个“年度最佳供应链管理案例”。
大唐版“财务求生欲”有多强
他是电视连续剧《长安的荔枝》中,被杨贵妃荔枝订单逼成“古代财务总监”的小吏。他计算成本时,抠到每片荔枝叶的损耗,进行风险对冲时,甚至将荔枝干都算成“保底理财产品”,活脱脱一个唐朝版首席财务官。
这位被命运推上风口浪尖的小吏,不会想到自己为保鲜荔枝设计的“土办法”,竟与千年后企业财务的底层逻辑有着奇妙共鸣。
为了将岭南荔枝运往长安,李善德绞尽脑汁设计运输方案。
荔枝转运路上的坑,比当代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组踩的雷还密集:暴雨、路堵、马匹罢工……但李善德早有准备。他提前在中转站囤好备胎马匹和应急船只,活脱脱古代版“风险应急预案库”。更绝的是,他的双保险操作:一边运鲜荔枝,一边把部分荔枝做成荔枝干当保底方案。这与现代财务说的“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如出一辙。
不仅如此,他还偷偷藏了20%的“私房钱预算”,美其名曰“应急小金库”,这与现代企业留着现金流“过冬”的做法不谋而合。毕竟,财务韧性这事儿,说直白点就是“钱包够厚,心慌不抖”。就像荔枝的枝干可能说断就断,企业经营里的“黑天鹅”说飞就飞,只有财务实力足够强大,才能在风浪里喊出 “我还能抗”!
荔枝干与现代现金流管理
当李善德第一次打开转运成本账簿时,他的表情大概是这样的:眉头紧锁,仿佛能夹死蚊子。传统驿站运输损耗率80%?这种情况若发生在现代企业,恐怕首席执行官会在季度会议上拍案而起。但老李头噼啪一顿算,直接把成本拆成“古代版三要素”:双层陶罐是直接材料,挑夫脚力是直接人工,驿站换马视为制造费用。最绝的是,他发现连枝带叶运输能延长保鲜期,这不就是现代供应链管理里的“包装优化降本”策略?放现在,相关的演示文稿(PPT)中必须得配个流程图,标题就定为“基于生物特性的物流成本动态调整模型”。
隔壁老王开的包子铺要是学这一招,恐怕能把葱花的成本计算到每根葱叶上。现代企业使用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本质上跟李善德的竹简方案没啥区别——都是把采购、运输、损耗拆成阿拉伯数字,只不过古人用算盘计算,现代人敲键盘操作。有位财务大姐调侃,自己用电子表格(Excel)算差旅费时,公式嵌套得比荔枝壳还复杂,这不就是电子时代的“李善德算法”?
要说李善德最有现代财务思维的操作,还得是他那手“荔枝干保底计划”。如果新鲜荔枝全在运输途中腐烂,相当于企业的现金流断裂。但预留20%的荔枝制作成荔枝干,就好比公司留存一笔应急资金。这招跟现在企业搞的“现金储备池”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市场行情不佳时,企业老板需要依靠账上的流动资金才能熬过难关,这与李善德藏荔枝干的心思简直一模一样。
李善德整合驿站资源的方案,也可称得上“古代版战略投资大师”。把分散的人力物力全砸到关键节点,跟现在互联网公司“all in核心业务”一个路数。他找农户阿僮直采荔枝,相当于现代企业搞“原产地直供”。
更绝的是,他设置中转站更换马匹的做法,活脱脱一个“古代版应急响应机制”。在现代社会,企业需要制定一套“黑天鹅事件处置手册”,涵盖从供应链中断到服务器崩溃等各种突发情况。
当古代算盘遇上现代财务软件
暮色中的岭南荔枝林,李善德擦拭算盘珠子算损耗的样子,与现在加班核算报表的会计小妹并无太大差别。
千年过去,会计的本质未曾改变——都是用数字给商业行为拍X光片。李善德用一系列格眼簿子算清荔枝转运的生死账目,现代人借助财务软件算清企业的兴衰大局,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对“成本—风险—收益”的精打细算。
下次再吃荔枝,记得跟果肉里的会计魂打个招呼。毕竟,从长安驿道到CBD写字楼,每个阿拉伯数字的背后,都有着人类跟“败家”和”成本”本能斗智斗勇的千年史诗里的文字。这颗穿越千年的荔枝,与其说是杨贵妃的甜点,不如说是刻在商业基因里的财务启蒙课。
来源:《中国会计报》7月4日16版
编辑: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