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育人和建设一线践行使命担当——记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秀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因热爱而专注,因专注而忘我。这是王秀丽37年教学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
一百余座建筑,两千余名学生。这是王秀丽细数过往最引以为豪的“作品”。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秀丽,在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钢结构领域“千锤百炼”几十年,人称“铁人”。兰州中川机场T1航站楼、兰州奥体中心、嘉峪关“碧海明珠”气象塔、庆阳市体育馆、天水市体育中心等建筑的拔地而起,都有她的全力付出。
“一干起工作,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王秀丽说,“国家发展给了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我要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发展出把力。”
“做好‘土木’,必须要大气”
“‘土木工程’并非简单的‘施工’和‘劳作’,而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的重要支撑。”王秀丽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解,在持续的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中不断深化。
“最初报考这个专业,仅因为‘数理化’是自己的优势学科,我觉得学好它,应该不难。”后来王秀丽发现,“适合”固然重要,但“热爱”更为关键,“每当我主持或参与的工程项目落地,我感到内心很充实,成就感满满的。我知道,自己是热爱‘土木’的。”
深耕“土木”几十年,王秀丽主要锚定钢结构与大跨度空间结构领域做教学、做研究,在超百米级工程项目中,磨砺出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行业视野、全面且有高度的格局思维。“做好‘土木’,必须要大气。”这是王秀丽最深切的感受。
“所谓‘大气’,就是要有大局观、大格局,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为导向,筑牢土木基业。”王秀丽说,“为此,熬夜通宵绘制图纸、编撰方案也好,经常性出差跑工地开展实地调研、现场试验也罢,再苦再累,我都能扛。”
王秀丽时刻不忘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无论是在平凡岗位还是危急时刻,她都执着地坚守和奉献着。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秀丽迅速奔赴现场,围绕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搜集了大量资料,并提出研究课题上报科技部。之后,她担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的课题首席科学家,专门负责“白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工程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
“同一时间段,我在课堂与实验室之间连轴转,还要一趟趟跑灾后重建现场采集数据,奔波各地参加学术会议,基本没有休息时间,但我坚持下来了。”王秀丽翻出一张与学生在灾后重建现场的合影:外套随意扎在腰间,裤腿鞋子沾满泥渍,亮色的短袖衬得她干练精神。
王秀丽提出的多种新型工程防治结构体系,在甘肃、陕西等地的地质灾害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能脚踏实地为党和国家、为社会做点事,我这专业就算没白学。”王秀丽说。
可以说,在西北,凡是具有影响力的钢结构与大跨度空间结构工程,总有王秀丽的身影。她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石麟的赞扬,获得浙江大学董石麟·周定中空间结构科技教育基金2023年度“空间结构科技创新奖”,这令她倍感欣慰,也激励着她在建设一线持续发光发热。
“我的一半课堂在教室,另一半课堂在建筑工地”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党员,我最大的职责,就是踏踏实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王秀丽谈道,“我的一半课堂在教室,另一半课堂在建筑工地。”
几十年间,王秀丽始终秉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嘉峪关东湖之畔海豚造型的“碧海明珠”气象塔,便是她提交的一份实践育人高分答卷。
“海豚”跃出戈壁滩已是奇景,近百米的“身形”更成奇观。“2008年,我带领学生与企业联合,开始设计这座气象塔。”王秀丽回忆道,其间,他们进行了复杂造型及大温差环境的研究与现场实测,耗时近三年,“气象塔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海豚造型为钢结构。考虑到当地长期日照与大温差环境下,钢结构易发生形变,我们开展了精细化研究分析,并进行长期、反复实测。”
王秀丽团队建立的气象塔计算模型,被列入了国家通用设计软件PKPM的案例工程。2008年,一座集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功能于一体,造型别致的气象塔据此建成。每每出差到嘉峪关,王秀丽都要去看看已成为嘉峪关标志性建筑的“海豚”。“她不仅‘漂亮’,还非常‘实用’。我常给学生说,建筑是承载百姓生活和幸福的容器。我们设计建造的每一个建筑,都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所以必须在学习和工作中保持专业精神与极致匠心。”王秀丽说。
1996年在兰州中川机场T1航站楼建设中,王秀丽紧抓西北湿陷性黄土不均匀沉降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应力控制的问题,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数学反问题计算方法,开展了钢管桁架的精确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并进行大型工程现场试验研究,解决了地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
“造型新颖、跨度很大、结构复杂的中川机场T1航站楼于1998年顺利通航。”王秀丽的语气中带着自豪,“后来我们又投身中川机场T3航站楼和西宁曹家堡机场的工程项目,针对实际工程开展了新型钢铝组合结构的系统性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实践,科研项目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资助。”
王秀丽教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和“省级教学名师”称号,负责的项目“扎根西北数十载,潜心耕耘创特色:西部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王秀丽说:“我深度参与建设的一百余座建筑是我的作品,我教过的两千余名学生也是我的‘作品’,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在学术上著述等身、载誉满满的王秀丽,依然坚守在科研育人一线。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科研攻关永不止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无旁贷,这就是我毕生的使命。”